南梁对魏国的北伐暂时告一段落后,北魏内部起义浪潮的第三拨爆发了:六镇降户暴动。
广阳王元深曾经上奏:在恒州(平城)区域辟出专区安置降户。
这里是农耕与游牧结合地带,将降户安置在此,让他们一部分从事畜牧,一部分从事农耕。
这样可以较快将这几十万人转化为顺民。
元深是平定六镇之乱的头号功臣,而且是宗室重臣。
一般来说,安置降户也是平叛军事行动的延续,朝廷会听从他这位平叛总指挥的建议。
可惜,朝廷此时由胡太后把控,尚书令元徽是胡太后信任的次宰,却是元深的切齿之敌。
此时的魏国朝廷,太师元雍是胡太后东山再起的重要推手,他的丞相地位没变。
只不过,元雍老奸巨猾,阿弥陀佛,唯胡太后马首是瞻。
尚书令元徽名义上是次宰,而中山令郑俨是元徽铁哥们,元徽与郑俨沆瀣一气,实际行使首宰权力。
北魏朝廷这时候归来一位老资格王爷:东平王元略。
那时,元义杀害元怿,元略和大哥元熙起兵“清君侧”,事败后,元熙被杀,元略难逃投奔梁国,深得南朝皇帝萧衍赏识。
元怿是胡太后最爱的情人,元略是为元怿鸣冤而被迫出逃。现在凶手元义已死,胡太后自然希望元略能回国。
恰在此时,南梁皇子萧综投魏,他的长史江革、校尉祖暅、参军芮文宠等人,以及豫章王府5000多名禁卫军被魏国俘虏。
胡太后便指令派人到南梁谈判:以江革等5000多人换回南梁中山王元略。
南梁皇帝萧衍在征询元略意思后,欣然接受这个方案。
萧衍很敬重元略为人,亲自设宴为元略饯行,并派羽林卫一路护送他抵达洛阳。
元略回到魏国,被封东平王,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国子祭酒、尚书左仆射。成为军队总司令兼第四宰相。
北魏朝堂宗室(拓跋氏或元氏)派别,传承到现在就是两个大派:景穆帝拓跋晃后裔派、其他派。
也就是以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们为派别源头:太子拓跋晃后裔是一派,拓跋焘的其余儿子们的后裔是另一派。
拓跋晃并没做过皇帝,但他的儿子拓跋濬历经千难万险杀出重围,夺得皇位,一路传承下来。
而拓跋晃的10个兄弟们即便做过皇帝,也没保住皇位。
元略、元徽、元怿……都是拓跋晃后人。
元略、元徽两家家族本来就是一伙,关系很铁。
而元深祖上是拓跋建,他是拓跋晃之五弟,属于“宗室其他人”那个派别。
元徽之所以与元深有深仇大恨,根本原因倒不是派别,而是因为他被元深绿过:元徽的漂亮王妃于氏与元深通奸。
两人因此势同水火,满朝皆知。
元深领军在外作战。
元徽是中枢要员,却对元深处处掣肘。
这对国家很不利,但没人理会。
元深关于安置降户的奏折到了中书省,郑俨立即拿给元徽看。
二人不分青红皂白,一起批注“不妥”,然后上呈胡太后御览。
胡太后见郑俨、元徽二人都否了,哪里还怀疑什么,立即指示丢进“不予批复”的篮子里。
就这样,元深的谋国良策被随随便便束之冷阁。
元徽的睚眦必报、郑俨的罔顾是非、胡太后视国事如儿戏……凡此种种的堆积,为北魏朝廷备下了丧钟。
按朝廷最初决议,六镇降户原本是被安置在河北的幽、冀、瀛三州就食。
但最后统计出的动迁人口数高达60~70万,因为要包括家属。
于是,河北十几个州都有六镇降户落户。
525年8月,原柔玄镇兵杜洛周在上谷(张家口)发动降户,聚拢十几万人马,举旗造反。
杜洛周宣布建立国家,国号沿用破六韩拔陵的“真王”。
杜洛周的队伍里,藏着不少野心勃勃的厉害角色,但此时都很低调,观察着形势和世人。比如高欢、段荣、尉景等人。
杜洛周率军攻打上谷郡治,击败敕勒酋长斛律金,杀了郡守。
斛律金遁走,去秀容川投靠冠军将军尔朱荣。
杜洛周叛军拥据了一个城池作为根据地,声威大震 。
朝廷委任幽州刺史常景为北行台,总督燕州附近各州军队,镇压杜洛周起义军。
起义军四面出击,与官兵交战,互有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