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心中的明灯(2 / 2)

明远回家 林和东 3945 字 1个月前

李建国微微摇头,目光在病房里搜寻着什么,最终落在床头柜的画上。明远会意地拿起小雨的作品:\"小雨画的,说等您好了我们三个一起去公园。\"

父亲的眼睛亮了一下,嘴角微微上扬。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比任何言语都让明远安心。

护士来查房,提醒明远探视时间快结束了。他哄着小雨跟王婶回家,承诺明天一早就接她来看爷爷。小姑娘临走前,小心翼翼地在爷爷额头上亲了一下,然后像做贼一样红着脸跑出了病房。

夜深了,病房里只剩下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李建国睡得很沉,呼吸平稳。明远在陪护椅上伸展酸痛的身体,突然想起父亲手术前提到的\"铁盒\"。他打开手机相册,翻拍了几张兄长小时候的照片——那是父亲珍藏的少数几张,他一直没勇气仔细看。

照片上的少年李明阳笑容灿烂,眼睛和现在的小雨如出一辙。有一张是他站在木工台前,举着刚做好的小木马,自豪地对着镜头展示;另一张是全家福,年轻的父母坐在两旁,中间的少年搂着还是婴儿的明远,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明远轻轻抚摸屏幕,喉咙发紧。这些凝固的瞬间,是父亲最珍贵的记忆,也是永远无法重现的过去。他下定决心,等父亲康复后,一定要好好谈谈兄长的事,把那些被刻意回避的记忆重新拾起,妥善珍藏。

第二天清晨,护士来抽血检查时,李建国已经完全清醒了。虽然还很虚弱,但眼神清明了许多。医生查房后说恢复情况良好,可以开始吃流食。

明远小心翼翼地喂父亲喝了几口米汤,动作笨拙却异常专注。当他擦拭父亲嘴角时,突然注意到父亲锁骨处深陷的阴影和突出的肋骨——这个曾经能轻松扛起木料的强壮男人,如今瘦得几乎脱形。

\"怎么了?\"李建国注意到儿子的目光。

明远摇摇头,迅速眨掉眼中的湿意:\"没什么,医生说您恢复得很好。\"

李建国轻哼一声:\"死不了。\"典型的李建国式回答,却让明远差点笑出声——父亲还是那个父亲,即使躺在病床上也不改本色。

上午十点,小雨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飞进病房,手里举着新画的\"康复日历\"第二页:\"爷爷!我今天可以撕掉一页了!\"

李建国居然配合地露出感兴趣的表情,让明远大为惊讶。小雨爬上病床边的椅子,一本正经地解释每一页日历的意义,父亲居然听得认真,偶尔还点点头。

看着这一老一少的互动,明远悄悄退出病房,去医生办公室了解后续治疗方案。走廊上,他遇到了来查房的张主任。

\"恢复得不错,比预期好。\"张主任翻看着检查报告,\"但心脏功能受损是不可逆的,以后需要长期服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明远点点头:\"他会按时复查的,我保证。\"

张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你父亲这类病人,情绪状态对康复影响很大。家人陪伴比什么药都管用。\"

这句话让明远陷入沉思。回到病房时,他看到小雨正趴在床边,给爷爷读童话故事。父亲闭着眼睛,但表情放松,甚至带着一丝罕见的平和。

午饭后,陈志远再次来访,这次带来了公司同事集体签名的祝福卡和一篮水果。更让明远意外的是,陈志远竟然和李建国聊起了八十年代的木器厂往事,两人相谈甚欢。

\"李老师,等您康复了,我想请您当我们公司的技术顾问。\"临走时,陈志远突然提议,\"不需要坐班,就指导一下传统工艺的应用。\"

李建国明显愣住了,看了看明远,又看向陈志远:\"我...老了...\"

\"姜还是老的辣。\"陈志远笑道,\"您那些改良工艺,现在的年轻人想破脑袋也琢磨不出来。\"

明远屏住呼吸,等待父亲的回应。这个提议太完美了——既能发挥父亲的专业所长,又不会太劳累,更重要的是,能让父亲重新找到价值感。

\"...再说吧。\"李建国最终说,但明远注意到他的眼神亮了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李建国的恢复速度令人惊喜。第三天就能自己坐起来吃饭,第五天已经能在搀扶下短时间行走。每天,小雨都会准时来\"汇报\"日历进度,带来新画的康复祝福图;明远则处理着远程工作,只在必要时候回公司开会。

第七天晚上,明远帮父亲擦身时,李建国突然说:\"你明天回去上班吧。\"

明远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公司那边安排好了,不急...\"

\"我没事了。\"父亲固执地说,\"你老在这儿转悠,烦。\"

明远知道这是父亲别扭的关心方式——不想耽误他的工作。他拧干毛巾,继续擦拭父亲瘦削的背部:\"那我上午去公司,下午回来陪您。小雨放学后也来。\"

李建国没再反对,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

那天夜里,明远梦见了兄长。梦中的李明阳已经不是少年模样,而是个成熟的男人,穿着父亲常穿的那种藏蓝色工作服,站在老屋的院子里向他微笑。醒来时,明远发现枕边湿了一片,但心中却有种奇异的平静。

第二天早晨,他先送小雨去学校,然后去了公司。办公室里的同事们热情欢迎他回来,林耀甚至夸张地给了他一个拥抱。

\"远哥,你不在这些天,陈总天天念叨你的设计!\"林耀半开玩笑地说,\"我们都要吃醋了!\"

明远笑着摇摇头,迅速投入工作。奇怪的是,离开短短一周,他看待工作的视角似乎发生了变化——那些曾经让他焦虑的deadline和细节问题,现在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创意本身,是作品能否打动人心,就像父亲那些充满温度的木工作品一样。

中午休息时,明远去了公司附近的一家老书店,想找些适合父亲康复期阅读的书。在传统工艺区,他意外发现了一本《中国古典家具榫卯图解》,翻开扉页,赫然印着\"李建国 编着\"!

明远震惊地盯着那个熟悉的名字,手指微微发抖。他从未听父亲提起过这本书。出版日期是1992年——兄长去世前一年。

\"这本书还有吗?我想买两本。\"他急切地问店员。

\"哎呀,这可是老书了,仓库里可能还有库存。\"店员查了查电脑,\"咦?作者就在本市啊!\"

明远没有解释,只是坚持买下了店里仅存的一本和仓库里的另一本。捧着这两本沉甸甸的专业书,他突然理解了父亲放弃工艺美术道路的深层痛苦——那不是简单的兴趣转变,而是在失去长子后,无法再面对与爱子共享的激情。

回到公司,明远直接去了陈志远办公室,把书放在桌上:\"您知道我爸出过这本书吗?\"

陈志远惊讶地翻开书:\"真不知道!这可是行业的经典参考书啊!\"他仔细看了看出版信息,\"92年...那时候你父亲应该很年轻。\"

\"我哥去世前一年。\"明远轻声说,\"之后他就再没参加过任何工艺展览。\"

陈志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创伤后回避...很常见。\"他合上书,\"明远,你父亲是个天才工匠,他的很多创新至今无人超越。\"

这句话让明远既骄傲又心痛。下班后,他带着书直奔医院,却在病房门口停住了脚步——里面传来父亲和小雨的说话声。

\"爷爷,爸爸小时候也喜欢木工吗?\"小雨天真地问。

\"嗯,他手很巧...比小叔叔强。\"李建国的声音带着少见的温和。

\"那为什么爸爸后来不做木工了?\"

一阵沉默。明远屏住呼吸,不确定是否该进去打断这个危险的对话。

\"他...遇到了意外。\"李建国最终说,声音低沉但平静,\"那时候你还很小。\"

\"就像妈妈一样?\"小雨问,语气中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嗯...就像妈妈一样。\"

明远轻轻推开门,看到小雨依偎在父亲身边,老人粗糙的大手轻抚着孙女的头发。这幅画面如此温馨又如此心碎,让他站在原地无法动弹。

\"小叔叔!\"小雨发现了他,跳下床跑过来,\"我今天给爷爷读了三篇故事!\"

明远揉了揉她的头发:\"真棒!\"他走向父亲,拿出那两本书,\"爸,我今天在书店发现的。\"

李建国看到书的封面,明显怔住了。他颤抖的手接过书,轻轻抚摸着封面,仿佛那是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

\"多少年没见了...\"老人喃喃自语,翻开扉页,目光停留在编着者名字上,久久不动。

小雨好奇地凑过来:\"爷爷写的书吗?好厉害!\"

李建国罕见地没有谦虚,只是点点头:\"很久以前的事了。\"

明远坐在床沿:\"陈总说这是行业的经典参考书。爸,您考虑一下他的邀请吧,公司真的很需要您的经验。\"

李建国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继续翻动着书页,目光停留在各种复杂的榫卯结构图上。明远注意到他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甚至带着一丝久违的热情。

\"再说吧...\"父亲最终说,但语气已经不那么坚决。

那天晚上,明远独自在家整理书房。他在樟木箱最底层找到了父亲说的那个铁盒——一个锈迹斑斑的饼干盒,里面装满了兄长的小物件:少先队徽章、手工课奖状、几本素描本,还有十几个精致的小木雕。

最下面是一张折叠的纸条,已经泛黄脆化。明远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儿童字迹:\"爸爸生日快乐!我长大要成为像你一样的木工大师!爱你的阳阳\"。

明远将纸条贴在胸前,泪水无声滑落。这个简单的童年承诺,因为一场意外永远无法实现。而现在,命运给了父亲第二次机会——不是通过长子,而是通过长子的女儿,和一个曾经被忽视的小儿子。

窗外,一轮满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书桌上那个小雨做的小木天使上,为它镀上一层温柔的银辉。明远突然明白了,真正的守护天使从来不是木头做的,而是那些看似微小却坚韧的爱,在时光的长河中默默守护着每一个受伤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