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会议召开之前,一场看不见的暗战,已经在这座城市打响。大量的NKVd特工,以各种身份,涌入了德黑兰。他们与潜伏在当地的苏联情报小组合作,对城内的德国侨民和可疑人员,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
最终,在会议召开前夕,苏联特工成功地破获了德国在德黑兰的间谍网络,逮捕了数十名德国特工,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炸药。斯科尔兹内的“长跳行动”,还没来得及“起跳”,就已经胎死腹中。
尽管刺杀阴谋被挫败,但巨大的安全风险,依然像一片阴云,笼罩在德黑兰的上空。三巨头的会晤,将在一种极度紧张和戒备森严的气氛中进行。他们不仅要在谈判桌上交锋,更要时刻提防着来自暗处的子弹。
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专机,先后抵达了这座城市。斯大林则乘坐他的专列,从莫斯科赶来。三位巨头,终于齐聚一堂。
为了确保绝对安全,斯大林“热情地”向罗斯福总统发出了邀请。他建议,罗斯福不要住在美国大使馆,因为那里距离苏、英两国的大使馆较远,往返途中,存在安全隐患。他建议罗斯福,直接住进苏联大使馆。那里不仅安保严密,而且与举行会议的英国大使馆,仅仅一墙之隔。
罗斯福接受了斯大林的“好意”。于是,美国总统,就这样住进了苏联的领地,处于NKVd无微不至的“保护”和监视之下。斯大林,又一次在细节上,占据了主动。
当天下午,在苏联大使馆的会议厅里,三巨头举行了他们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与其说是会议,不如说是一次简短的、带有记者会性质的亮相。
会议厅里,气氛庄重而又带着一丝微妙的张力。三位风格迥异的领袖,代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终于坐到了同一张桌子前。
罗斯福总统,这位擅长运用个人魅力的政治家,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微笑着,用一种轻松而亲切的语气说道:
“作为在座各位中最年轻的一位,我斗胆欢迎两位长者。我想欢迎这个‘家庭圈子’的新成员,并说明我们这样的会晤是朋友间坦诚的交流,会中言论都不会公开。我有信心我们的会谈会成功,我们三大国不仅能密切合作赢得战争胜利,战后也能世代保持紧密联系。”
他的话语,充满了美式的乐观和友好,试图将这场严肃的政治会谈,定义为一次亲密的“家庭聚会”。
紧接着发言的,是丘吉尔首相。他叼着雪茄,表情凝重,用他那富有历史感的、莎士比亚式的腔调,沉声说道:
“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力量集中。我们三人手中握有让战争提前结束的可能性,取得全面胜利的更大确定性,以及掌握人类幸福未来的绝对确定性。我祈祷我们能够不辜负上帝赋予的这一机会。”
他的发言,充满了大英帝国式的庄严和使命感,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车轮,正从他们身上碾过。
最后发言的,是沉默寡言的斯大林元帅。他没有罗斯福的亲切,也没有丘吉尔的华丽辞藻。他只是用他那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简短而有力地说道:
“我也欢迎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历史给予我们重大机遇,我们有责任善用各自人民赋予的权力,充分利用这次兄弟般的会晤。”
他的话,冷静、务实,充满了权力政治的冰冷逻辑。他没有提“家庭”,也没有提“上帝”,他只提了“历史的机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这背后,是苏联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也是他对实力原则的坚定信奉。
三段简短的开场白,清晰地勾勒出了三位巨头的性格和他们各自的立场。罗斯福想要的是合作与友谊,丘吉尔感受到的是责任与荣耀,而斯大林,看到的则是权力和利益。
礼节性的开场,已经结束。这场所谓的“家庭聚会”,即将进入真正的“正餐”环节。而摆在餐桌上的,是整个世界的未来。
他们将要讨论的,是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这既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承诺,也是三人之间分歧最大的地方。他们将要规划战后德国的命运——是将其彻底肢解,还是保留一个统一的德国?他们将要重新划分波兰的国界——这个在历史上屡遭不幸的国家,将再次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他们还将秘密商讨,苏联在击败德国之后,是否以及何时,会对日作战。
客套的寒暄已经结束,真正的牌局,即将开始。在这个充满了阴谋与博弈的德黑兰,三位巨头,将如何出牌?他们又将达成怎样的交易与妥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