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苏联红军通过一系列雷霆万钧的冬季和春季攻势,成功地在乌克兰的泥泞中,围歼和重创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解放了整个乌克兰右岸和克里米亚半岛。曼施坦因等一代德国名将,黯然离场。而沉寂已久的北方大地。在那里,一座被围困了两年多已久的英雄城市,正在等待着最后的解放。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苦难,能与列宁格勒相提并论。
自1941年9月8日起,这座以革命导师列宁命名的、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就被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芬兰军队,死死地围困了起来。在长达872个日日夜夜里,这座城市,与苏联内地的所有陆上联系,都被彻底切断。
这是一段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地狱般的岁月。城内的数百万军民,在德军无休止的炮击和空袭之下,还要忍受着饥饿和严寒的双重折磨。在最艰难的1941至1942年的冬天,城内的粮食配给,被削减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每人每天,只能领到125克混杂着锯末和草根的“面包”。人们吃光了城里所有的猫、狗、老鼠和乌鸦,甚至开始啃食皮带和墙纸。饥饿和疾病,像瘟疫一样,带走了超过一百万平民的生命。
唯一的生命线,是在冬天,通过结冰的拉多加湖,开辟出的一条冰上运输线——着名的“生命之路”。无数的卡车司机,冒着德军的炮火和冰面随时可能断裂的危险,将一车车的粮食运进城,再将一车车的伤员和妇孺运出去。这条路,是用无数苏联人的生命,铺就而成的。
到1944年初,虽然苏军已在其他战线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列宁格勒,这座不屈的城市,依然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对于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而言,彻底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围困,不仅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关乎民族荣誉和尊严的政治任务。
一场代号为“一月惊雷”的大规模反攻,即将打响。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的成功,苏军在这里,集结了三个方面军的庞大兵力,并由朱可夫元帅,亲赴前线,进行总体协调。
列宁格勒方面军:由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大将指挥,将从列宁格勒西南郊,和被困在芬兰湾南岸的“奥拉宁鲍姆桥头堡”,发动向心突击。
沃尔霍夫方面军:由基里尔·梅列茨科夫大将指挥,将从列宁格勒东南方向,对德军的侧后方,实施致命一击。
第2波罗的海方面军:由马基恩·普尔卡耶夫大将指挥,将在更南的战线上,发动辅助性进攻,以牵制德军兵力。
而在这次战役中,一支常被忽略,却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力量,就是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在长期的围困中,舰队的主力战舰,虽然无法出海作战,但它们并没有闲着。像“马拉”号、“十月革命”号这样的巨型战列舰,停泊在涅瓦河的入海口,将它们那口径高达305毫米的巨炮,变成了射程几十公里的、威力无穷的“浮动炮台”。着名的喀琅施塔得海军要塞,也将其所有的岸防炮,都对准了德军的阵地。海军的怒吼,将为陆军的进攻,提供最猛烈的火力支援。
1944年1月14日,在经过了长达数日的、万炮齐鸣的火力准备之后,总攻的时刻,到来了。
苏军的三个方面军,同时在长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战斗,主要沿着三条主线展开:
从奥拉宁鲍姆桥头堡向南突击:被围困在此地长达两年多的苏军部队,如同出笼的猛虎,向着德军的防线,发动了决死的冲锋。
从列宁格勒西南郊普尔科沃高地突击:戈沃罗夫的主力,与德军的防御核心,展开了正面的硬碰硬较量。
从沃尔霍夫方面军方向突击:梅列茨科夫的部队,则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向德军的侧后方,意图切断其退路。
德军的防线,在苏军压倒性的优势和三路夹击之下,很快就出现了动摇。经过近两周的血战,1月26日,戈沃罗夫和梅列茨科夫的部队,终于胜利会师。德军在列宁格勒南部的包围圈,被彻底地、决定性地打破了。
当天,斯大林通过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列宁格勒的围困,已被完全粉碎!”
消息传来,整个苏联,都沸腾了。在列宁格勒城内,幸存的市民们,不顾一切地涌上街头,他们相拥而泣,欢呼着,将手中的任何东西,抛向空中。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等待了太久,付出了太多。
苏军的攻势,并未就此停止。他们乘胜追击,继续向南推进,并很快解放了另一座历史名城——诺夫哥罗德。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的猛攻之下,全线溃退了60至100公里。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攻势,以苏军的完胜而告终。德军北方集团军群,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伤亡高达7.2万人,并丢弃了包括85门重炮在内的大量重装备。
希特勒,对这次惨败,感到了震怒。1月31日,他一纸令下,解除了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库赫勒元帅的职务,并再次派出了他的“救火队长”——以防守和坚韧着称的瓦尔特·莫德尔元帅,来接替这个烂摊子。
列宁格勒围困的彻底解除,不仅在军事上,将战线向西大大推进,更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全国人民的士气。这座英雄城市的解放,成为了苏联人民心中,一个永不磨灭的、象征着坚韧与胜利的图腾。
在列宁格勒城下惨败之后,德军一路向西溃退,最终,在一条被称为“黑豹防线”的、依托卢加河和纳尔瓦河天然屏障的防线上,暂时稳住了阵脚。
新上任的莫德尔元帅,接到了希特勒的死命令:“死守爱沙尼亚,一步也不许后退!”
于是,从1944年的2月开始,苏军的第2波罗的海方面军,与德军重组的“纳尔瓦战役集群”,在爱沙尼亚边境的纳尔瓦地区,展开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极其残酷的阵地消耗战。
德军在这里,依托河流和被称为“蓝山”的一系列制高点,构筑了极为坚固的堡垒工事。更重要的是,防守这里的德军部队中,包含了大量的爱沙尼亚、丹麦、挪威等国的党卫军外籍志愿兵。对于这些士兵而言,他们不仅仅是在为德国作战,更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以防止其再次被苏联占领。因此,他们的抵抗意志,异常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