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雨过轨生春(2 / 2)

就在这时,一个清朗而熟悉的声音传来:“用传统的‘堵’法试试!”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玛依不知何时已经带着几个工人赶了过来,她手里提着一个编得精巧的竹筐,竹筐里装着一些看似普通的物件。雨水打湿了她的马尾辫,几缕发丝贴在脸颊上,但她的眼神明亮如炬。

“这是?”阿林疑惑地问。

玛依抽出竹筐里的一团团洁白棉絮,又拿起几根削得尖尖的木楔,解释道:“当年我阿爸修铁路,就用这个堵暗河——棉絮吸水,木楔卡缝,再浇点石灰浆,比现在用的水泥还结实。这玩意儿,遇水越勒越紧。”

阿林眼睛猛地一亮,像是被什么点燃了。“对!智能仪测位置,老办法堵缺口!”他思维敏捷,立刻行动起来,抄起旁边的轨距尺,在渗水点周围迅速画了个圈,动作干净利落,“小杨!快!把竹筐里的木楔和棉絮都拿来!阿强!再拉一道警示带,把人拦开!”

两个时辰,在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飞快流逝。雨时大时小,山风也一阵阵地吹过,带来潮湿的泥土气息。

阿林和几个工人合力,用木楔和棉絮填实了那个不断冒水的轨缝。阿林的手指沾满了黑泥,但他毫不在意,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缝隙,确保没有遗漏。填实后的轨缝处,还隐隐留着淡淡的木香,混合着棉絮的洁净气息。

玛依带着几个工人,用石灰浆仔细地刷过被水浸湿的枕木。石灰浆是现调的,散发着淡淡的碱性气味。刷过的地方,在雨水的冲刷下,泛着一层青白色,像是给铁轨披上了一层新的铠甲。

而那个智能水位监测仪,被固定在旁边一个干燥的桩子上,屏幕持续显示着数据。水位曲线,在经历了一阵剧烈波动后,终于像一条受惊的小蛇慢慢平静下来,稳稳地停在了安全线内。

“扎伊姐!”小吴举着仪器,像捧着什么宝贝似的,兴冲冲地跑过来,“您看!水位降了0.8米!完全回稳了!”

扎伊接过仪器,屏幕上“平安”二字在雨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而温暖。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腕间的银镯,铜铃平安扣在动作中轻轻晃动,再次发出“叮铃”一声,清脆悦耳,仿佛回应着玛依的话语,又像是外婆玛玛依在耳边轻声叮嘱:“铁轨边的姑娘,得有声响护着心。”

她抬起头,望向刚刚修复好的那段路基。雨水洗过的铁轨,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光,枕木整齐地排列着,湿漉漉的。远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近处,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山间的鸟鸣、虫叫交织在一起。

老觉长老不知何时也站在了路基上,他是附近村寨里最受尊敬的长者,也是铁路建设初期的见证者之一。他手里攥着根半截的竹片,竹片上还沾着新鲜的锈迹,显然是从废弃的旧钢轨上刮下来的。

“老觉爷爷也来看热闹啊?”阿强笑着打招呼。

老觉长老冲阿林笑了笑,举起手中的竹片:“当年修滇缅铁路,我们就是用这种竹片测轨距,一根根比对,一点一点挪。现在用这智能尺,方便是方便多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阿林刚刚用过的智能水位监测仪上,又落在自己手中的竹片上,“可这竹片的纹路,刻在你们心里了。”

阿林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但眼神里充满了敬意。他知道,老觉长老说的没错,无论工具如何变迁,那种对精准的执着,对安全的敬畏,那种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的坚韧,早已融入了铁路人的血液,刻在了每一代人的心里。

玛依捧着那半块被雨水淋湿又晒干的巧克力,走过来,塞到旁边一直默默看着的小吴手里:“吃吧,甜着呢。沾了雨水的巧克力的味道,特别香。”

小吴愣了一下,然后舔了舔嘴角,巧克力在嘴里化开,甜丝丝的,带着一种奇异的、混合着雨水和泥土气息的味道。他抬起头,突然指着远处,惊喜地喊道:“看!d327次列车返程了!”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雨丝蒙蒙的远处,一列火车正缓缓驶来。山风卷着雨丝掠过,吹动了车头的中国结,那鲜红的颜色在灰蒙蒙的天色下格外鲜艳。车侧绘制的金翅鸟图腾,仿佛要挣脱车体,振翅高飞,而车窗里透出的灯光,与远处克伦族寨子里闪烁的银饰光芒,在雨雾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奇异的、融合了中缅两国风情的画面。

扎伊望着缓缓驶过的列车,列车驶过刚刚修复的K83+200路段,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有节奏的“咔哒”声,震动着大地。她忽然心中一动,仿佛明白了什么。所谓防护体系,从来不是冰冷的仪器和规章堆砌起来的。它是老周师傅怀表里那持续了七十年的“滴答”声,是玛依竹筐里那看似普通的棉絮和木楔,是阿林轨距尺上那密密麻麻的刻痕,是小吴眼里那因为学到新知识而跃动的光,是岩温望远镜里那警惕的眼神,是阿强和小杨胶鞋上那磨破的边,是老觉长老手中那带着锈迹的竹片,是玛玛依布包里那带着草木香的干木棉花……

这些细碎的声响,这些朴素的物件,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人心与技艺,像银镯上的铜铃,像暗河里的木楔,像老周怀表里的擒纵轮,正沿着这条蜿蜒的铁轨,串起中缅两国人民的呼吸,织成一张最温暖、最坚韧、也最充满人情味的平安网。

山脚下,传来玛依清亮的笑声,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轻松和满足:“走嘞!去工棚喝碗姜茶——今天的防护网,得用热乎的姜茶再加固加固!”

众人哄笑着,互相搀扶着,往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工棚走去。雨还在下,但不再是之前的急雨,而是变得温柔起来,像牛毛,像花针。银镯与铜铃的轻响、智能仪器的蜂鸣、木槌敲打木楔的脆响、胶鞋踩在泥地上“啪嗒”的声响、工人们互相打趣的笑语,在空旷的山间交织成一曲复杂而和谐的歌谣。

那是铁轨的心跳,沉稳而有力;也是人心的回响,温暖而绵长。雨过天晴后,铁轨上会生出点点新绿,就像春天刚刚落脚。而这条连接着两国人民情感的铁路,也将在一代代铁路人的守护下,永远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