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窗棂上,阳光斜斜地洒进来,在书页间投下斑驳的影子。
林砚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边摊着一本《费曼物理学讲义》,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着一道量子纠缠的问题。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专注得几乎能穿透纸面。
角落里,叶檀正拿着相机,镜头对准了他低垂的侧脸。
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调整焦距,捕捉那道被光影切割出的轮廓。
她的动作很轻,像怕惊扰了一池春水。
“你在拍什么?”旁边的同学小声问。
“他在解题。”叶檀低声回答,声音几乎和翻书声融为一体,“你看他的手指,每次遇到瓶颈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敲击桌面。”
同学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看见林砚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动,节奏忽快忽慢,像是某种无声的语言。
叶檀按下快门,快门声微不可闻。
放学后的校报办公室,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
张晓芸正在整理稿件,叶檀则伏案写着一篇关于校园学习氛围的文章。
她的笔尖停顿了一下,忽然划掉一段话,换上了另一句:
“林砚不是那种会被人轻易理解的人。他像一个未完成的方程式,看似冰冷理性,却藏着无数变量。”
张晓芸抬头看了她一眼:“你今天写得有点……温柔。”
叶檀没抬头,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如实记录。”
她将文章保存后关机,起身时顺手将一张照片夹进了笔记本。
那是她前几天在雨中拍摄的林砚——他蹲在操场一角,给一只受伤的流浪猫包扎伤口,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而他仿佛感觉不到冷。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完全亮透,林砚已经站在操场上晨跑。
远处的教学楼还沉浸在一片朦胧的灰蓝中,只有几盏灯星星点点亮着。
叶檀提着相机,悄悄跟在他后面。
她知道他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来跑步,也知道他习惯绕操场三圈后停下来喝口水,然后继续。
她没有靠近,只是远远地站着,用长焦镜头记录下那个身影。
晨雾中,林砚的身影模糊又清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当她准备收工时,一阵风吹过,她手中的相机差点滑落。
她伸手去接,却被林砚的声音打断:
“小心点。”
她愣了一下,回头看见他正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递给她。
“谢谢。”她接过,指尖触到瓶身上的凉意。
林砚点头,转身离开前说了一句:“你最近拍照的频率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