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周纪二 显王(1 / 1)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666 字 16小时前

起癸丑,公元前368年,止庚子年,公元前321年,共四十八。

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癸丑年,齐国向魏国发起进攻,夺取了观津。赵国也趁机侵犯齐国,占领了长城。

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乙卯年,魏国和韩国在宅阳举行会晤。秦国在洛阳击败了魏、韩联军。

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丙辰年,魏国出兵攻打宋国。

显王五年,公元前364年,丁巳年,秦献公在石门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杀敌军六万人。周天子为此赏赐他绣有花纹的礼服。

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己未年,魏国在浍水击败韩、赵联军。秦国和魏国在少梁交战,魏军惨败,公孙痤被秦军俘获。卫国声公去世,儿子成侯速继位。燕国桓公去世,儿子文公继位。秦献公去世,儿子孝公即位,此时孝公二十一岁。当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水、泗水之间有十几个小国,楚国和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县沿洛水向北直到上郡;楚国从汉中向南占有巴、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狄,排斥它,不让它参与中原各国的会盟。孝公因此发愤图强,推行德政,整顿政务,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

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庚申年,孝公向全国颁布命令:“从前我们的穆公,在岐山、雍邑一带修德行武,向东平定晋国之乱,以黄河为界;向西称霸于戎翟,拓展疆土千里,周天子赐封他为伯,诸侯都来祝贺,为后世开创了辉煌的基业。后来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在位时,国家动荡不安,内忧不断,没时间顾及外事。三晋趁机攻占了我们先君的河西之地,这是最大的耻辱。献公即位后,镇守边境,迁都栎阳,打算向东征伐,收复穆公时期的故地,恢复穆公的政令。我想起先君的遗愿,常常痛心不已。现在宾客群臣中,有能献出奇计让秦国强盛的,我一定给他高官厚禄,还分封土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个命令后,就西行进入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子孙,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他曾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来得及推荐,就生病了。魏惠王去看望他,问道:“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卫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您能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用卫鞅,就一定要杀了他,别让他出境!”惠王答应后离开了。公叔痤把卫鞅叫来道歉说:“我得先忠于君主,再考虑臣子的交情,所以先为君主谋划,后才告诉你。你赶紧走吧!”卫鞅说:“君主既然不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最终没有离开。惠王出去后对左右说:“公叔痤病得太严重了,真让人难过!他先是让我把国家交给卫鞅,又劝我杀了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卫鞅到秦国后,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向他讲述富国强兵的策略,孝公非常高兴,就和他商议国家大事。

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壬戌年,卫鞅打算在秦国变法,秦国人很不满。他对孝公说:“老百姓不能和他们商量开创之事,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会和众人谋划。所以圣人只要能强国,就不会效法旧制度。”甘龙说:“不是这样的。依据旧法治理,官吏熟悉,百姓安定。”卫鞅说:“普通人安于旧俗,学者沉迷于旧闻,这两种人当官守法还行,不能和他们讨论旧法之外的事。聪明人制定新法,愚笨的人被旧法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不肖之徒被礼制束缚。”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命令。

命令规定:百姓编为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邻里连坐;告发奸邪的和斩敌首级的赏赐相同,不告发的和投降敌人的惩罚一样。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授予爵位;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让粮食布帛增产多的人,免除自身的劳役;从事工商业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为奴隶。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族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占有田宅、臣妾和衣服。有功的人显赫荣耀,无功的人即使富有也没地位。

法令制定好了还没公布,卫鞅怕百姓不信,就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百姓觉得奇怪,没人敢搬。他又宣布:“能搬的赏五十金!”有个人搬了,立刻赏了五十金,这才颁布法令。

法令施行一年后,到都城诉说新法不便的秦国人数以千计。这时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法令行不通,是因为上层人犯法。太子是君主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他的师傅公子虔,给另一个师傅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乖乖遵守法令了。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林里没有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下斗殴,城乡都治理得很好。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好,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治的人!”把他们全迁到边境去了。此后百姓没人敢议论法令。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的无价之宝。国家靠百姓来保卫,百姓靠诚信来保护。没有诚信就无法驱使百姓,没有百姓就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的王者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国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的人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国的人则相反,欺骗邻国、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面不信下面,下面不信上面,上下离心,最终导致失败。他们得到的利益无法弥补受到的伤害,获得的东西无法补偿失去的东西,这难道不可悲吗?从前齐桓公不违背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和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赏赐。这四位君主,治国之道并非完美,商鞅更是以刻薄着称,而且他们处于战争年代,天下人都追求欺诈和武力,尚且不敢忘记用诚信来蓄养百姓,何况治理天下太平的政治呢!

这一年,韩懿候去世,儿子昭侯继位。

评价

这段历史聚焦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前后的关键阶段,涵盖政治变革、军事冲突与外交博弈,深刻展现了秦国崛起的序幕,以及这一时期各国发展的不同走向,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评价如下:

- 战国纷争与秦国困局:显王时期,各国征伐不断,魏、齐、赵、韩等国相互攻伐,领土争夺激烈,展现出战国时代弱肉强食的残酷格局。秦国在这一时期相对落后,虽有秦献公石门之战斩首六万的战绩,但仍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翟”,排斥在中原会盟之外。这种外部压力与耻辱,成为秦孝公发愤图强、推行变法的直接动因,也凸显了秦国在战国格局中迫切需要变革的严峻形势。

- 商鞅入秦与变法决策:商鞅入秦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他凭借对法家“刑名之学”的深刻理解,以富国强兵之术打动秦孝公。面对秦国守旧势力的反对,商鞅以“不法其故”“智者作法”等主张,驳斥甘龙等保守派,强调变法革新的必要性。秦孝公力排众议支持商鞅,任命其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与魄力。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秦国统治者求变图强的决心,也为秦国后续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 变法内容与实施成效:商鞅变法内容全面且极具革命性。在社会组织上,推行什伍连坐制,强化基层控制;军事上,以军功授爵激励民众参战,打破贵族世袭特权;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徙木立信树立法律权威,严惩太子犯法以维护法纪尊严。这些措施在十年间取得显着成效,秦国实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大治局面,国家凝聚力与战斗力大幅提升,为秦国后续统一六国奠定了制度与物质基础 。

- 诚信理念与政治影响:司马光强调“信者,人君之大宝也”,高度评价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的诚信之举。在战国纷争、诈力盛行的时代,商鞅变法通过立信于民,构建起民众对国家的信任,为变法顺利推行提供保障。这一理念不仅对秦国当时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借鉴,证明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石,尤其在推行重大变革时,取信于民是政策成功的关键。

- 历史转折与深远意义:商鞅变法是秦国从弱国走向强国的转折点,也是战国格局演变的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秦国正式走上富国强兵之路,逐步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力量对比,为秦国统一六国埋下伏笔。同时,商鞅变法作为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成功范例,对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集权化、制度化的统治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