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1 / 1)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2024 字 16小时前

太祖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辛丑年,冬天十月,长乐宫建成,诸侯和大臣们都来朝贺。天还没亮,谒者就开始主持礼仪,按次序把大家引进殿门,在东、西两边排好。宫廷侍卫沿着台阶站岗,在庭院中排列站立,都手持兵器,举着旗帜。这时候,皇帝出行的警跸声传来,皇帝乘坐辇车从内室出来。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级别的官员,依次朝拜恭贺,众人都被这阵势震慑住,显得十分恭敬。朝拜仪式结束后,又摆上了符合礼仪的酒宴。那些在殿上陪坐的官员,都俯伏着,低着头;按照尊卑顺序起身向皇帝敬酒祝寿。酒过九巡,谒者宣布“酒宴结束”,要是有御史发现有人行礼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把他带走。整个朝会和酒宴过程中,没有人敢大声喧哗或者做出失礼的举动。于是皇帝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有多威风尊贵啊!”随后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赐他五百斤金子。

当初,秦朝统一天下后,把六国的礼仪都收集起来,挑选那些尊崇君主、抑制臣子的内容保留下来。等到叔孙通制定礼仪时,对这些内容又做了一些增减,但大多还是沿袭秦朝旧制,从天子的称号,到下面的辅佐官员以及宫室、官名,改动都不大。叔孙通所制定礼仪的相关书籍,后来和法律、命令一起记录保存,藏在司法官员那里;但法家并没有把这些礼仪传承下去,普通百姓和臣子也就没人再提起了。

臣司马光说:礼仪这东西,作用可太大了!用在个人身上,言行举止就有规范,各种行为都能做得周全;用在家里,内外就会有别,家族成员就能和睦相处;用在乡里,长幼之间就有秩序,风俗教化就会美好;用在国家,君臣之间就有规矩,政治就能治理好;用在天下,诸侯就会顺服,纲纪就能端正。这哪里只是在日常起居、家庭琐事中发挥作用,让人不混乱而已呢!像高祖这样明智通达的人,听到陆贾的话就称赞说得好,看到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就感叹。然而他之所以比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问题就出在不学习啊。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的辅佐,和他们一起用礼来治理天下,他的功绩怎么会就到此为止呢!可惜啊,叔孙通的格局太小了!他只不过窃取了礼仪的皮毛,用来迎合世俗、获取宠幸罢了,结果导致先王的礼仪沉沦不振,一直到现在,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所以扬雄讥讽他说:“过去鲁国有位大臣,史书上没记载他的名字,有人问:‘他有多厉害呢?’回答说:‘叔孙通想要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到鲁国征召先生,有两个人不肯来。’又问:‘如果是这样,那孔子在诸侯中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也是错的吗?’回答说:‘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放弃自己的原则去顺从别人,就算有规矩、标准,又怎么能施行呢!’”扬雄说得真好啊!真正的大儒,怎么会毁掉自己的规矩、标准去追求一时的功利呢!

皇上亲自率军攻打韩王信,在铜鞮打败了他的军队,斩杀了韩王信的将领王喜。韩王信逃到了匈奴那里;白土县人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国后裔赵利为王,又收拢了韩王信战败后逃散的士兵,和韩王信以及匈奴谋划攻打汉朝。匈奴派左、右贤王率领一万多骑兵,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一直到晋阳。汉军攻打他们,匈奴就战败逃走,但很快又聚集起来,汉军乘胜追击。正好赶上天气极其寒冷,下起了大雪,士兵们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

皇上驻军在晋阳,听说冒顿驻扎在代谷,就想攻打他。于是派人去侦察匈奴的情况,冒顿把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起来,只让人看到年老体弱的人和瘦弱的牲畜。先后派去十多批使者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打。皇上又派刘敬去出使匈奴,刘敬还没回来,汉军就出动全部三十二万兵力向北追击匈奴,越过了句注山。刘敬回来后报告说:“两国交战,一般都会炫耀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长处。这次我去,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年老体弱的人,这肯定是他们故意示弱,埋伏了奇兵来争取胜利。我认为匈奴不能攻打。”可这时候,汉军已经出发了,皇上听了很生气,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的蠢货,靠着耍嘴皮子当了官,现在竟敢胡言乱语扰乱我军士气!”于是把刘敬关押在广武。

皇上先到达平城,部队还没全部赶到。冒顿突然出动四十万精锐骑兵,把皇上围困在白登整整七天,汉军内外无法相互救援、运送粮草。皇上采用陈平的秘密计策,派人暗中给冒顿的阏氏送去丰厚的礼物。阏氏对冒顿说:“两个君主不应该相互为难。就算现在得到了汉朝的土地,单于您终究也没法在这儿长久居住。而且汉朝君主也有神灵护佑,单于您要考虑清楚啊!”冒顿原本和王黄、赵利约定好了会师,可王黄、赵利的军队却没按时来,冒顿怀疑他们和汉朝有阴谋,就下令解开了包围圈的一角。正好赶上大雾弥漫,汉军使者在往来奔走时,匈奴人没有察觉。陈平请求让士兵们用强弩搭上两支箭,向外警戒,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皇上突出包围圈后,想要赶快驱马逃离,太仆滕公却坚持让车缓慢前行。到了平城,汉朝的大军也赶到了,匈奴骑兵这才撤围离去。汉军也收兵返回,命令樊哙留下来平定代地。

皇上回到广武,赦免了刘敬,说:“我没听您的话,才在平城陷入困境;之前派去的那十多批使者,我都已经斩首了。”于是封刘敬为关内侯,食邑两千户,封号为建信侯。皇上南归途中经过曲逆,说:“这县城真壮观啊!我走遍天下,只见过洛阳和这里如此。”于是改封陈平为曲逆侯,把曲逆县的赋税都赏赐给他。陈平跟随皇上征战,一共出过六条奇计,每次都得到加封食邑。

十二月,皇上返回京城,路过赵国。赵王张敖以女婿的礼节侍奉皇上,态度非常谦卑;皇上却岔开两腿坐着,傲慢地辱骂他。赵国丞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很生气,说:“咱们大王,真是个懦弱的王啊!”

于是他们劝赵王说:“天下豪杰纷纷起兵,有能力的人先称王。现在大王您侍奉皇上十分恭敬,可皇上却如此无礼。请让我们为大王杀了他!”张敖咬破自己的手指,直到流血,说:“你们的话太荒谬了!先父的国家灭亡后,依靠皇上才得以复国,这份恩德惠及子孙;一丝一毫都是皇上的功劳。希望你们别再说这种话了!”贯高、赵午等人相互说道:“看来是我们错了。我们大王是忠厚之人,不会背叛皇上的恩德;而且我们坚守道义,不能忍受这种耻辱。如今皇上羞辱我们大王,所以我们想杀了他,怎么能连累大王呢!事情成功了,功劳归大王;事情失败了,我们独自承担罪责。”

匈奴攻打代国。代王刘喜弃国逃回京城,皇上赦免了他,封他为合阳侯。辛卯日,立皇子刘如意为代王。

春季二月,皇上到达长安。萧何负责修建未央宫,皇上看到未央宫非常壮丽,十分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动荡不安,我们苦战了这么多年,成败还不确定,为什么要把宫殿修建得如此奢华呢!”萧何说:“正因为天下还没安定,所以才可以趁机修建宫殿。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如果宫殿不壮丽就无法显示天子的威严,而且也不能让后世超越。”皇上听了这话,转怒为喜。

臣司马光说:君王应该以仁义为美好,以道德为威严,没听说过靠宫殿来使天下归服的。天下还没平定,应当克制自己,节约用度,去解决百姓的急难;却反而把修建宫殿放在首位,这怎么能说是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呢!过去大禹住的宫殿很简陋,而夏桀却修建了奢华的倾宫。开创基业、传承帝统的君主,亲自践行节俭,给子孙做表率,到了后代还可能陷入奢侈浪费,更何况是展示奢侈呢!萧何竟然说“不能让后世超越”,这不是很荒谬吗!到了汉武帝时,最终因为大肆修建宫殿而使天下疲惫不堪,这未必不是萧何开的头啊!

皇上从栎阳迁都到长安。

开始设置宗正官,来梳理家族的亲疏关系。

夏季四月,皇上前往洛阳。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呈现了汉朝建立初期在政治礼仪、军事外交以及宫廷事务等多方面的发展与挑战,众多事件与人物决策对汉朝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仪制度方面,长乐宫建成后的朝贺仪式标志着叔孙通所制定朝仪的成功施行。仪式庄严肃穆,严格规范了诸侯群臣的行为,彰显出皇帝的尊贵威严。叔孙通在秦礼基础上有所增损制定的礼仪,虽被司马光批评为只取礼之“糠粃”,以迎合世俗、获取宠信,但不可否认其在当时强化皇权、稳定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举措使得汉朝朝堂有了正式的礼仪规范,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不过也反映出汉初在文化建设上对秦制的一定延续与依赖。

军事外交上,汉朝与匈奴的冲突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刘邦亲征韩王信,虽取得一定胜利,但韩王信逃入匈奴后与匈奴联合,对汉朝边境构成更大威胁。刘邦在对匈奴作战决策上,先是因使者报告匈奴可击而贸然出兵,刘敬基于对匈奴战略的洞察,指出其中有诈,却被刘邦怒斥下狱。最终刘邦被困白登,依靠陈平秘计才得以脱身。此役暴露了汉朝初期对匈奴实力及战略意图的认识不足,以及刘邦在军事决策上的冲动与冒进。而匈奴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战略智慧,冒顿通过示弱诱敌,成功设伏围困刘邦,反映出匈奴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上的狡黠与强大,也凸显出汉朝在处理与匈奴关系上的被动与艰难。

刘邦在征战途中对赵王敖的傲慢无礼,引发赵相贯高、赵午等人的愤怒,他们策划刺杀刘邦,虽赵王坚决反对,但此事埋下了潜在的政治危机,反映出汉初地方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微妙而紧张的关系。

宫廷事务方面,萧何主持修建的未央宫壮丽宏伟,引发刘邦的不满,萧何则以“非壮丽无以重威”且要为后世树立标准回应,刘邦转怒为喜。这一事件反映出君臣二人对政权建设的不同侧重点,萧何注重通过宏大的宫室建筑来彰显皇权,巩固统治;司马光则从长远角度批判此举,认为在天下未定之时应克己节用,关注民生,以仁义道德为治国根本,而非追求宫室的壮丽,否则易开奢侈之风,影响后世。此后汉武帝时期因大兴宫室导致天下疲惫,似乎印证了司马光的担忧。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汉朝处于政权巩固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与抉择。礼仪制度的建立、对匈奴战争的失利、地方与中央关系的隐患以及宫廷建设理念的碰撞,都为汉朝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这些事件提醒统治者在追求国家稳定与发展过程中,需在权力维护、军事决策、民生关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谨慎权衡,作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