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上(1 / 1)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972 字 16小时前

陈王派出周章后,觉得秦朝政治混乱,就有点轻视秦朝,不再设防。博士孔鲋劝说道:“我听兵法上讲:不能指望敌人不来攻打我们,而是要依靠自己有让敌人无法进攻的实力。现在大王只想着靠敌人怎样,却不依靠自身实力,如果一旦受挫,再想振作可就来不及了。”陈王说:“我的军队,先生就别操心啦。”

周章一路上招收兵马,到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有战车一千辆,士兵几十万,他们在戏地驻扎下来。秦二世这下可吓坏了,赶紧和大臣们商量说:“这可咋办呀?”少府章邯说:“盗贼都打到这儿了,人数众多而且势力强大,现在征调附近各县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骊山有很多服劳役的人,恳请陛下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去迎击盗贼。”秦二世于是大赦天下,让章邯带领赦免的骊山刑徒和家奴所生的儿子,全部派去攻打楚军,把楚军打得大败。周章只好逃跑。

张耳和陈馀到了邯郸,听说周章败退,又听说为陈王攻城略地回来的将领,大多因为被人进谗言诋毁而获罪被杀,就劝武信君自己称王。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并派人向陈王报告。陈王得知后大怒,想把武信君等人的家族全部杀光,然后发兵攻打赵国。柱国房君劝阻说:“秦朝还没灭亡,就杀武信君等人的家属,这等于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像秦朝一样的敌人。不如趁机祝贺他,让他赶紧带兵向西攻打秦国。”陈王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个计策,把武信君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中软禁起来,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派使者去赵国祝贺,催促赵国赶紧发兵向西进入函谷关。张耳和陈馀劝赵王说:“大王您在赵国称王,这可不是楚国的本意,他们只是用这个计策来祝贺您。等楚国灭掉秦朝后,肯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兵,而是向北攻取燕、代之地,向南收取河内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赵国南面有黄河天险,北面有燕、代的广大土地,楚国就算战胜了秦国,也肯定不敢压制赵国;要是楚国战胜不了秦国,就一定会重视赵国。赵国趁着秦、楚两国疲惫的时候,就可以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啦。”赵王觉得说得对,就不向西进兵,而是派韩广攻取燕地,李良攻取常山,张黡攻取上党。

九月,沛县人刘邦在沛县起兵,下相人项梁在吴县起兵,狄县人田儋在齐地起兵。

刘邦,字季,高鼻梁,额头像龙一样饱满,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为人爱护他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平常就有远大的抱负,不喜欢做普通人从事的生产劳动。起初,他做泗上亭长,单父县的吕公,喜欢给人看相,看到刘邦的相貌,觉得很奇特,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刑徒去骊山,很多刑徒在半路上就逃跑了。刘邦估计等走到骊山,人都跑光了。走到丰西泽中的亭子时,他停下来喝酒,到了夜里,就把押送的刑徒都放了,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逃命去啦!”刑徒中有十几个壮士愿意跟着刘邦。

刘邦带着酒意,夜里从小路穿过沼泽地,有一条大蛇挡在路上,刘邦拔剑把蛇砍死了。有个老妇人在那儿哭,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挡在路上,如今被赤帝的儿子杀了!”说完就忽然不见了。刘邦逃亡躲藏在芒山、砀山一带的山泽岩石之间,常常出现一些奇异的现象。沛县的年轻人听说后,很多人都想归附他。

等到陈涉起兵,沛县县令想带领沛县响应陈涉。县吏萧何、曹参说:“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子弟,恐怕他们不会听从。希望您召回那些逃亡在外的人,能有几百人,借此胁迫众人,大家就不敢不听从了。”于是县令让樊哙去召刘邦。这时刘邦的队伍已经有几十上百人了。沛县县令后来反悔了,害怕刘邦他们会发动变故,就关闭城门坚守,还想杀掉萧何和曹参。萧何、曹参很害怕,翻墙出城投靠刘邦。刘邦就写了封信,用箭射到城墙上,送给沛县的父老,向他们陈说利害关系。父老们就率领子弟一起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拥立他为沛公。萧何、曹参等人又为刘邦召集沛县子弟,得到了两三千人,以此响应各路诸侯。

项梁是楚国将领项燕的儿子,曾经杀过人,和他哥哥的儿子项籍到吴中躲避仇家。吴中的贤士和大夫们的才能都比不上他。项籍年少时,学习认字写字,没学成,就放弃了;又去学剑术,还是没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说:“认字写字,能记个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但刚大略了解了兵法的意思,又不肯深入学完。项籍身高八尺多,力气大得能举起大鼎,才能、气度超过常人。会稽郡守殷通听说陈涉起兵,也想起兵响应,让项梁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逃亡在外,没人知道他在哪儿,只有项籍知道。”项梁出去叮嘱项籍拿着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和郡守一起坐着,说:“请召见项籍,让他奉命去召回桓楚。”郡守说:“好。”项梁就叫项籍进来。不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动手了!”于是项籍就拔剑砍下了郡守的脑袋。项梁拿着郡守的头,佩戴上他的印绶。郡守的侍从们大惊失色,一片混乱。项籍一口气杀了几十上百人,整个郡守府中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项梁就召集原来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要起义办大事,于是发动吴中的军队,派人去接收下属各县,得到了八千精兵。项梁自任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攻打下属各县。这时候项籍二十四岁。

田儋是原来齐王的族人。田儋的堂弟田荣,田荣的弟弟田横,都很豪爽、强悍,家族势力强大,能得到众人拥护。周市攻城略地到了狄县,狄县紧闭城门防守。

田儋假装绑着自己的家奴,带着一些年轻人到县衙,说是要拜见县令,请求批准杀家奴。见到狄县县令后,田儋趁机杀了县令,然后召集豪强官吏和年轻人说:“诸侯都起来反抗秦朝,自立为王。齐是古代就有的封国,我田儋是田氏族人,应当称王!”于是自立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的军队只好退回去。田儋率兵向东平定了齐地。

韩广带兵向北攻取燕地,燕地的豪杰们想一起拥立韩广为燕王。韩广说:“我母亲还在赵国,这样不行!”燕地的人说:“赵国现在西边担心秦国,南边担心楚国,他们没那个力量来阻止我们。况且楚国那么强大,都不敢杀害赵王将相的家属,赵国怎么敢害将军您的家人呢!”韩广于是自立为燕王。过了几个月,赵国把燕王的母亲和家属送回了燕国。

赵王和张耳、陈馀向北到燕国边界去攻城略地,赵王有一次独自外出,被燕军抓住了,燕军把他囚禁起来,要求赵国割地。赵国派使者去请求释放赵王,燕军就把使者杀了。有个干杂活的小兵跑到燕军营地,见到燕军将领说:“您知道张耳、陈馀想要什么吗?”燕将说:“他们就是想救回他们的赵王。”这个小兵笑着说:“您不了解这两人的心思。武臣、张耳、陈馀,靠着马鞭就拿下了赵国几十座城,他们难道不想面南称王,难道只想一辈子做将相吗?只是局势刚刚稳定,不敢马上三分赵国各自称王,所以就按年龄大小先立武臣为王,来稳住赵国人的心。现在赵国已经安定下来,这两人也想瓜分赵国各自称王,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如今您囚禁了赵王,这两人名义上是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国杀了赵王,这样他们就可以瓜分赵国,各自称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都能轻易对付燕国,更何况两个贤王相互扶持,以杀害赵王的罪名来讨伐燕国,灭掉燕国可就太容易了!”燕军将领听了,就放了赵王,这个小兵驾车把赵王送了回去。

周市从狄县回来,到了魏地,想拥立原来魏国的公子宁陵君魏咎为王。魏咎当时在陈县,没能回到魏地。魏地已经平定,诸侯们都想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才能看出谁是忠臣。如今天下共同背叛秦朝,按道义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行。”诸侯们坚持要立周市为魏王,周市始终推辞不接受,而是到陈县去迎接魏咎,往返了五次,陈王才答应放魏咎回去,拥立魏咎为魏王,周市做了魏国的丞相

这一年,秦二世把卫君角贬为平民,卫国断绝了祭祀。

评论

这段历史片段生动展现了秦末风云变幻之际各方势力的崛起与博弈,其中蕴含的诸多因素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

从陈胜的视角看,其起义初期凭借着天下对秦政的怨愤,迅速聚集力量,看似形势大好。然而,陈胜在派遣周章后,因见秦政之乱便轻视秦朝,不听孔鲋的谏言,未做好充分防备,这种盲目自信为其失败埋下伏笔。同时,他对为自己攻城略地的将领猜忌过重,致使张耳、陈馀等人心生异志,这一系列决策失误严重削弱了自身实力,暴露出其作为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与容人之量。

秦二世这边,面对周章大军压境惊慌失措,全然没有一代君主应有的沉稳与谋略。而章邯提出赦免骊山徒以击楚军的建议,虽解了一时之急,却也只是秦朝在大厦将倾时的无奈挣扎,难以从根本上挽救秦朝的命运,反映出秦朝统治集团在应对危机时已捉襟见肘。

再看各路豪杰,刘邦出身平凡却胸怀大志,能果断释放刑徒,赢得人心,又在沛县众人的支持下起兵,展现出非凡的领导魅力与决断力。项羽年少时便有不凡志向,虽学书学剑皆不成,但在项梁的谋划下,果断斩杀会稽守殷通,揭竿而起,其勇猛果敢可见一斑,然而他对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为日后的失败埋下隐患。田儋、韩广等人也趁势而起,分别在齐地、燕地自立为王,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混乱局势,扩充自身势力。

此外,文中人物的对话与决策也反映出复杂的人性与政治智慧。比如张耳、陈馀劝赵王不要西兵,而是向北、向南扩张地盘,以图在秦楚相争中坐收渔利,这一策略展现出他们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周市坚持立魏咎为魏王,拒绝自己称王,体现出其忠诚与坚守道义的一面。

这段历史描绘了秦末那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各方势力在权力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的成败得失不仅取决于自身能力,更与战略决策、用人之道紧密相连,为后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且富含启示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