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入山村(1 / 2)

莳柳 司臾 1267 字 19小时前

至村口,不主动帮忙拿东西的莳柳主动慢下脚步,并伴等候。

等张却去与人打交道。

按照来前莳柳吩咐的,张却在十好几栋却只有两三户人住的小村里找到此行目标:

傩面雕刻师——罗长华。

罗师傅年逾七十,两个女儿均嫁本地,已是带孙子的年纪,大儿子是搞修建的,泥瓦匠,房子建在山下公路边,小儿子在城里首付了套房,人在外地打工。

老婆死好几年了,现在老房子里只他一人住。

儿子孝顺,想把老人接山下新楼房里住,刚好照顾。

他不愿意。

觉得山上一石一树都沾染了几十年劳作时印下的汗水,老屋四墙三瓦存藏了这一生所有的喜怒哀乐,两者如同他的生命他的根,不能弃舍。

生于此,也将死于此。

谁也别来劝。

罗长华的父亲曾是村镇乃及乡上的傩祭法师,很小的时候罗长华就跟着阿爸学做脸子了。

一并还继承其父的衣钵,在父亲跳不动之后子承父业成了新一代傩祭祭司。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追求越来越宽广,山里的资源已经满足不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追求,大儿子跟他学刻了几年脸壳,索性丢了凿刀拿起砖刀,做别的糊口。

他的选择不说对,但却是最利当下的。

毕竟像雕刻傩面这种技艺,本来就不是为了谋生。

虽现在政府大力宣传民族文化,匠人精神,但能凭此手艺致富的寥寥无几。

多的是像罗师傅这样的,安于方寸天地,只为内心而坚持。

西南雕刻傩面具的人不少,凭此项技能登上国际舞台、报刊的具有名气的亦有。

但那些都入不了莳柳的眼。

其实,也能理解,现在越来越多人不喜欢名声响人味杂的东西,偏爱小众。

但是,莳柳一出山就生出这么小众一个兴趣,还没歇上两天就奔山涉水跑这老远地方来,张却闭眼都知道不会是来玩的。

至于真实目的,张却还没问出。

也不是没问出,只是问出的不完全。

问题多如海水的张却见缝插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口吐小作文一篇,仅换来七个字:我要刻两个面具。

不是买,是刻。

亲手刻。

山里人淳朴,张却编了个莳柳是他家不知哪个亲戚的后人,

只知道是这个地址——刻傩面跳大傩的人家,

莳柳家那边已经没有亲人了,

她记性又不好,

他要接她到外省去,走前想把先人提到过的亲戚看一遍,以后可能就不回来了……

张却说得声情并茂,凄凉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五分钟把老人就给忽悠亲熟了。

老人看着小伙子拎来的好几样看起来就不便宜的礼品,根本没怀疑的余地。

软中华一条,过年时村寨里一些打工回来的小伙儿就是抽的这种。

有人装给他过,没觉得比旱烟得劲,但小伙儿炫耀说:“老伯,你就不懂吃咯,勒个烟六七十一包!”

就是贵很。

不然也不会逢人就露出来。

这个城市幺哥一上门就送一条,不可能是乱认亲戚,有钱没地方放。

除了烟,还有两瓶酒,袋袋上写,赤水山泉酿造的高粱酒。

他识字,看得懂。

老人受宠若惊,感觉黑黢黢的老房子不好招待这些干干净净的客人把它们请山下老大家去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