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娶了吴广的女儿吴孟姚,对她很宠爱,立为惠后。生一子叫赵何。
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壬子年。
秦国开始设丞相,樗里疾当右丞相——相当于设了\"国务院总理\"。
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癸丑年。
秦王派甘茂联合魏国伐韩,让向寿当助手。甘茂到魏国后,让向寿回秦跟秦王说:\"魏国同意了,但我劝您别打!\"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问为啥,甘茂说:\"宜阳是大县,相当于郡,咱跨越多重天险,千里迢迢去打,难!以前有个跟曾子同名的人杀人,有人告诉曾子妈,她不信,照样织布;第三个人来报,她直接扔了梭子翻墙跑了。我不如曾子贤能,您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子妈,怀疑我的人肯定不止三个,我怕您也会'扔梭子'啊!当年魏文侯让乐羊攻中山,打了三年才拿下,回来论功时,文侯给他看一筐告状信,乐羊磕头说'这是您的功劳'。我是个外来户,樗里子、公孙奭肯定拿韩国说事怼我,您要是听他们的,不仅坑了魏王,我还得被韩国公仲侈记恨。\"秦王说:\"我不听,咱盟誓!\"于是在息壤立了flag。秋天,甘茂、庶长封带兵伐宜阳。
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甲寅年。
甘茂攻宜阳打了五个月没拿下,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开始bb。秦王想召回甘茂,甘茂只说:\"息壤的盟誓还在呢!\"秦王秒懂,派全部兵力支援,斩首六万,终于拿下宜阳。韩国公仲侈到秦国磕头求和。
秦武王是个\"大力士发烧友\",任鄙、乌获、孟说等猛男都当大官。八月,武王跟孟说比赛举鼎,结果血管爆裂挂了,孟说被灭族。武王没儿子,异母弟嬴稷在燕国当人质,被接回来继位,就是秦昭襄王。他妈是楚女芈八子,也就是宣太后——\"芈月传\"的大女主上线。
赵武灵王北边考察中山国,到房子、代地,一路逛到无穷、黄河边,登黄华山顶,跟肥义商量搞\"胡服骑射\"改革:\"蠢人会嘲笑我,但聪明人懂我。就算天下人都笑我,胡地和中山,我必拿下!\"于是自己先穿胡服。
国人都反对,公子成装病不上朝。赵王派人传话:\"家听家长,国听国君。我搞胡服改革,您不支持,我怕天下人议论。治国以利民为本,从政以执行到位为上。明德要先让底层知道,从政要先让贵族信服,所以请您带头支持!\"公子成磕头说:\"中原是圣贤教化、礼乐盛行的地方,是蛮夷模仿的对象。您放弃这些穿胡服,改古道、逆人心,得好好想想啊!\"
评论
这段历史内容涵盖了战国时期张仪连横、秦武王举鼎身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重大事件,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与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
- 从政治权谋角度:张仪凭借出色的智谋与雄辩之术,穿梭于各国之间,以利益诱惑、危言恐吓等手段瓦解合纵联盟,成功推行连横策略。他巧妙利用各国君主的心理,以及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利益诉求,达成秦国扩张的目的,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然而,这种权谋之术也充满了欺诈与算计,各国在张仪的游说下,或轻易改变外交策略,或陷入秦的圈套,反映出战国时期各国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国家利益至上,诚信与道义往往被抛诸脑后 。
- 从人物命运角度:张仪虽凭借才能位极人臣,受封武信君,但他的命运也与秦国君主的态度紧密相连。秦惠王时受重用,秦武王即位后因之前的嫌隙而失势,不得不另谋出路,最终在魏国为相一年后去世。秦武王因好勇斗狠,举鼎绝脉而亡,不仅自己付出生命代价,还牵连孟说被灭族,其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令人唏嘘。这些人物的经历表明,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人命运受政治环境、君主好恶等因素影响巨大,充满了不确定性。
- 从军事战略角度:秦国攻打宜阳,甘茂深知其难,以曾参杀人、乐羊攻中山的典故向秦武王阐述潜在风险,体现出他对军事行动中人心向背、君臣信任等因素的深刻认识。尽管攻打宜阳过程艰难,历经五月才攻克,但最终成功拿下这一战略要地,彰显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决心,也为秦国进一步东扩奠定基础。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制度,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使赵国军事力量得以提升,增强了赵国在战国纷争中的竞争力,体现出军事变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 从思想文化角度:孟子对张仪、公孙衍这类纵横家的批判,体现了儒家对“大丈夫”的定义,强调君子应坚守正道,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展现出儒家重道义、轻权谋的价值观。扬雄也对纵横家的诈术持否定态度,将其与圣人之道相对立,反映出当时正统思想对纵横家这种以辩诈为能事行为的不认可。这种思想观念与纵横家的实际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与冲突,不同思想流派对于政治、人生等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 从历史发展角度:这些事件是战国时期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国通过张仪连横、军事征伐不断壮大,逐步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赵国因胡服骑射而崛起,改变了战国的政治军事格局。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军事冲突、改革创新等,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也加速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为后世中国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