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秦纪一 秦庄襄王(1 / 1)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壬子年,吕不韦当上了相国。

东周国君想着联合其他诸侯一起攻打秦国,秦王派相国吕不韦带兵去把东周给灭了,还把东周国君流放到阳人聚。这下,周朝算是彻底没了祭祀,彻底凉凉。周朝快灭亡的时候,总共就剩下七个城邑,分别是河南、洛阳、榖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秦王把河南、洛阳这地方十万户人家的地盘封给相国吕不韦,还封他为文信侯。

蒙骜去攻打韩国,拿下了成皋、荥阳,秦国开始设置三川郡。楚国那边把鲁国也给灭了,还把鲁顷公赶到卞地,让他变成了普通老百姓。

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癸丑年,出现了日食。

蒙骜又去攻打赵国,拿下了太原,还占领了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

楚国的春申君跟楚王说:“淮北那地儿挨着齐国,形势紧张得很,要不把它设成郡,然后把我封到江东去吧。”楚王答应了。春申君就在吴国的旧址上修建城邑当自己的都城,那宫殿修得相当豪华。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甲寅年,王龁去攻打上党的各个城邑,全都拿下了,秦国又新设置了太原郡。

蒙骜带兵去攻打魏国,拿下了高都、汲县。魏军老是打败仗,魏王可愁坏了,就派人去赵国请信陵君回来。信陵君怕回去了魏王还记恨之前的事儿,给自己定罪,就不肯回去,还跟自己的门客们说:“谁要是敢给魏国使者通报消息,我就弄死他!”门客们都不敢劝他。这时候毛公和薛公来见信陵君,跟他说:“公子您为啥在诸侯那儿这么有面子,还不是因为背后有魏国撑着。现在魏国都快急死了,您却不管,要是哪天秦国把大梁给攻破了,把先王的宗庙都给毁了,您还有啥脸在天下立足啊?”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就变了,赶紧套车回魏国。魏王拉着信陵君的手哭啊,还让他当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其他诸侯求救。诸侯们听说信陵君又成了魏国的将领,都派兵来救魏国。信陵君带着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把蒙骜打得大败,蒙骜赶紧逃跑。信陵君一直追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制住后才回去。

安陵有个叫缩高的人,他儿子在秦国当官,秦国让他儿子守管地。信陵君攻打管地,一直打不下来,就派人跟安陵君说:“您把缩高给我送来,我给他封个五大夫的官职,让他当执节尉。”

安陵君说:“安陵就是个小国,我没办法强迫我的百姓。您的使者可以自己去请他。”然后派了个小吏带着使者到缩高住的地方。使者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说:“信陵君抬举我,是想让我去攻打管地。可父亲去攻打儿子守的地方,这不得让人笑话嘛;要是我儿子看见我就投降,那他就是背叛君主。当爹的教儿子背叛,这也不是信陵君您乐意看到的事儿。实在对不住,我只能拒绝啦!”使者回去把这话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听了可气坏了,又派人到安陵君那儿说:“安陵这块地儿,跟魏国也没啥区别。现在我攻打管地打不下来,秦国的兵就要打过来了,魏国可就危险了。希望您能把缩高捆了给我送来!要是您不送,我就发兵十万到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接受襄王的诏令镇守这座城,还亲手接过太府的法令,法令上篇写着: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君主,这是不能赦免的大罪。就算国家大赦,那些献城投降和逃亡在外的人也不在赦免范围内。现在缩高拒绝高官厚禄,为的是保全父子之间的大义,您却非要我把他活着送给您,这不是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废除太府的法令嘛,我就是死,也不敢这么干!”缩高听说了这事,心想:“信陵君这人,脾气暴躁还自以为是,我拒绝了他,他肯定得报复安陵国,这可不行。我已经保全了自己,没违背做臣子的道义,可不能让我的国君因为我招来魏国的灾祸啊!”于是就跑到使者住的地方,抹脖子自杀了。信陵君听说后,穿上丧服,离开自己的住所,还派使者向安陵君道歉说:“我就是个小人,一时脑子糊涂,对不住您,我向您赔罪!”

秦王派人拿着一万金到魏国去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找到了晋鄙的门客,让他去跟魏王说:“公子在外面流亡了十年,现在又当了将领,诸侯们都听他的,天下人只知道有信陵君,可不知道有魏王您啊。”秦王还多次派人去祝贺信陵君,问:“您是不是已经当上魏王啦?”魏王天天听这些坏话,不由得不信,就派人去接替信陵君带兵。信陵君知道自己又因为这些坏话被魏王冷落了,就称病不上朝,整天喝酒玩乐,沉迷女色,就这么过了四年就死了。韩王来吊唁,信陵君的儿子觉得挺光荣,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子顺。子顺说:“你必须得按照礼节推辞掉!邻国君主来吊唁,得由国君主持相关事宜。现在国君没让你去,你就不能接受韩王的吊唁。”信陵君的儿子就照做推辞了。

五月丙午日,秦王去世。太子政继位,这时候他才十三岁,国家大事都交给文信侯吕不韦处理,大家都尊称吕不韦为仲父。晋阳发生了叛乱。

评论

这段历史展现了庄襄王时期多方势力的复杂博弈与变动,各事件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着战国末期的政治格局。

从秦国角度看,吕不韦担任相国后,展现出强大的政治与军事手腕。秦国灭东周,彻底终结了周王朝的祭祀,彰显其在政治上的扩张与霸权确立。同时,秦国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如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并初置三川郡,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等,不断拓展领土,巩固自身在战国列强中的优势地位。这一系列举措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楚国方面,春申君以淮北地与齐接壤、形势危急为由,请求将该地设郡,并获封江东。他在吴地旧城筑城作为都邑,宫室修建得极为盛大,反映出楚国在内部治理与势力布局上的调整,也体现了春申君个人权力与影响力的扩张。

魏国在这一时期则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秦国的军事压力,魏军数败,魏王无奈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重掌兵权后,凭借个人威望迅速集结诸侯兵力,在河外大败蒙骜,甚至追击至函谷关,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领导力,暂时缓解了魏国的危机。然而,秦国的反间计却成功离间了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因谗言被夺兵权,心灰意冷之下,纵情酒色,四年后郁郁而终。这不仅是信陵君个人的悲剧,也意味着魏国失去了一位能与秦国抗衡的关键人物,魏国的衰落进一步加剧。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还穿插着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如安陵人缩高,面对信陵君的要求,坚守父子之义与臣子之节,最终自刎而死,其气节令人动容。而信陵君在得知缩高死讯后,以素服辟舍、谢罪等举动,也显示出他虽有时行事鲁莽,但仍有知错能改的一面。

庄襄王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太子政即位,国家大事皆托付于吕不韦,吕不韦号称仲父,秦国政权出现新的过渡与交接。此时晋阳发生叛乱,又为秦国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

这段历史表明,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政治局势变幻莫测。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与正确的战略,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各国,如魏国,虽有信陵君这样的贤才,却因内部的猜忌与外部的离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最终走向衰落。同时,历史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或坚守道义,或追逐权力,他们的抉择与命运,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画卷,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埋下了诸多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