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1 / 1)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

夏天六月甲辰日,扶阳共侯韦玄成去世。

秋天七月,匡衡担任丞相。戊辰日,卫尉李延寿担任御史大夫。

冬天,汉朝派遣西域都护、骑都尉北地人甘延寿和副校尉山阳人陈汤,在康居共同诛杀了匈奴郅支单于。

起初,郅支单于自认为匈奴是大国,自己威名远扬,受人敬重,又因多次取胜而骄傲起来,对康居王不讲礼节,一怒之下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以及贵族、百姓数百人,甚至把人肢解后扔到都赖水中。他还征发百姓修筑城池,每天征调五百人,修了两年才完工。此外,他还派使者向阖苏、大宛等国索要每年的进贡,这些国家不敢不给。汉朝先后派了三批使者到康居,索要谷吉等人的尸体,郅支单于刁难羞辱使者,不肯接受汉朝诏令;却通过西域都护上书给汉朝,说“我处境艰难困苦,希望归附强大的汉朝,送儿子入朝侍奉。”他就是如此傲慢无礼。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深谋远虑,足智多谋,喜欢建立奇功。他和甘延寿商议说:“夷狄之人天生就畏惧服从强大的部落。西域原本属于匈奴,如今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不断侵犯乌孙、大宛,还常常给康居出谋划策,想要降服这两个国家。要是他真的得逞,几年之内,西域那些有城郭的国家就危险了。而且郅支单于的人剽悍勇猛,好战且多次取胜,要是长期纵容他,必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虽然他所在的地方极其遥远,但蛮夷之地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防守。如果征发屯田的官兵,驱使乌孙的军队,直接攻到他的城下,他逃跑也没地方可去,坚守又不足以自保,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功,一朝就能成就啊!”甘延寿也觉得有道理,就想上奏朝廷请求批准。陈汤说:“朝廷和公卿们商议,这么重大的决策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事情肯定不会被批准。”甘延寿犹豫不决,没有听从。正巧甘延寿长时间生病,陈汤就擅自假传圣旨,征发了西域各城郭国家的军队以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官兵。甘延寿听说后,吃惊地起身,想要阻止。陈汤发怒,手按宝剑呵斥甘延寿说:“大家已经集合起来了,你小子想扰乱军心吗!”甘延寿只好听从他。于是整顿队伍,汉军和胡兵加起来有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疏弹劾自己假传圣旨的罪过,同时陈述了军事情况,当天就带领军队分路进发,分为六队:其中三队从南道越过葱岭,经过大宛;另外三队由都护甘延寿亲自率领,从温宿国出发,从北道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进入康居境内,到达阗池西边。这时,康居的副王抱阗率领数千骑兵侵犯赤谷城东边,杀死掳掠了大昆弥一千多人,驱赶了很多牲畜,在后面与汉军相遇,还多次抢劫汉军的后勤辎重。陈汤指挥胡兵攻击他们,杀死四百六十人,救回被掳掠的百姓四百七十人,交还给大昆弥,把缴获的马、牛、羊用作军队的口粮。又活捉了抱阗的贵族伊奴毒。进入康居东部边境后,陈汤下令军队不许侵扰当地百姓。他还找机会叫来康居的贵族屠墨见面,向他宣扬汉朝的威严和信用,和他一起饮酒并订立盟约,然后放他回去。接着汉军继续前进,在距离单于城大约六十里的地方扎营。又抓住了康居贵族贝色子的儿子开牟,让他做向导。贝色子是屠墨母亲的弟弟,他们都怨恨单于,因此汉军详细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第二天,汉军继续前进,在距离单于城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扎营。

单于派使者来问:“汉军为什么到这里来?”汉军回应说:“单于您上书说‘处境艰难困苦,希望归附强大的汉朝,亲自入朝拜见’,天子怜悯单于您舍弃大国,在康居委屈自己,所以派都护将军来迎接单于您的妻子儿女。我们担心您身边的人受到惊吓,所以不敢到城下。”使者多次往来沟通,甘延寿、陈汤趁机责备说:“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到现在却没有有名的王侯、大臣来拜见接受命令,单于为什么忽视大事,不讲待客之道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和牲畜都疲惫到了极点,粮草也快吃完了,恐怕回去都难,希望单于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对策。”第二天,汉军前进到郅支城的都赖水边,在离城三里的地方,停下扎营并摆开阵势。只见单于城上插着五彩旗帜,几百人穿着铠甲登上城墙;又有一百多骑兵在城下往来奔驰,一百多个步兵在城门口排成鱼鳞阵,演练军事。城上的人还招呼汉军说:“来打呀!”一百多骑兵冲向汉军营寨,营中士兵都拉开弓弩,箭头对准他们,骑兵见状退了回去。汉军还派了一些官兵射箭攻击城门口的骑兵和步兵,骑兵和步兵都退回城中。甘延寿、汤下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围城,各自坚守自己的位置,挖掘壕沟,堵塞城门,盾牌在前,戟弩在后,仰射城楼上的人。”城楼上的人吓得往下跑。土城外面还有一层木城,从木城中射箭,杀伤了不少城外的汉军。城外的汉军就拿柴草去烧木城,夜里,有几百骑兵想要出城,汉军迎头射箭,把他们都杀了。

起初,单于听说汉军来了,想逃走,又怀疑康居怨恨自己,会做汉军的内应,又听说乌孙等国的军队都出动了,觉得自己无处可去。郅支单于已经出城,又返回来说:“不如坚守。汉军远道而来,不可能长期攻打。”于是单于穿着铠甲登上城楼,他的几位阏氏、夫人等几十人都拿着弓箭射击城外的汉军。城外的汉军射中了单于的鼻子,几位夫人也大多被射死;单于只好下城。过了半夜,木城被攻破,里面的人退入土城,登上城墙呼喊。当时康居的一万多骑兵,分成十几处,从四面环绕着城池,也与土城里的人相互呼应。夜里,康居骑兵多次冲击汉军营寨,都没占到便宜,只好退回去。天亮时,四面燃起大火,汉军官兵很高兴,大声呼喊着趁机进攻,钲鼓声震天动地。康居军队退走;汉军从四面推着盾牌,一起攻入土城。单于和一百多男女逃进内城。汉军放火,官兵们争着冲进去,单于受了伤死去。军侯假丞杜勋砍下了单于的头。汉军还找到了汉朝使者的两个符节以及谷吉等人所带的帛书。其他缴获的财物都分给了有功之人。这次战役一共斩杀了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有一千多人,把这些俘虏都分给了参与出征的西域十五国的国王。

评论

建昭三年这场在西域的军事行动,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陈汤与甘延寿当机立断,假传圣旨出兵攻打郅支单于,虽然此举冒着极大风险,但从结果来看,成功消除了匈奴郅支单于对西域的威胁,为汉朝边疆的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陈汤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果敢的决策能力,他深知郅支单于的野心与危害,明白若不及时遏制,西域局势将岌岌可危。

然而,这一事件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问题。陈汤之所以假传圣旨,是因为他深知朝廷公卿商议重大决策时,可能因循守旧、难以通过如此大胆的军事行动。这凸显出汉朝当时政治决策机制的僵化与保守,在应对边疆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缺乏灵活性与高效性。

从军事角度看,汉军长途奔袭,深入异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安排与顽强的战斗意志,最终取得胜利,展现了汉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此役不仅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更向西域各国彰显了汉朝的国威,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

对于汉元帝而言,陈汤和甘延寿虽立下大功,但假传圣旨的行为在朝堂上必然会引发争议。这也考验着皇帝的决策智慧,如何在维护朝廷法度与嘉奖功臣之间找到平衡,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这场战役如同一个缩影,反映出西汉王朝在处理边疆事务时,既有开拓进取、保家卫国的一面,也暴露出内部政治决策的种种弊端,为西汉后期的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