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强指了指脚下的铁轨,又指了指旁边的牌子,说道:“您瞧瞧这枕木,才刚换了三天;再看看这道岔,今早刚调过轨距。您要是贸然闯进去,钢轨非得被‘啃’出窟窿不可!您看这‘禁止通行’的牌子,就是为了保障安全。咱们干的活儿,那是给火车铺‘红毯子’,可不是设‘绊马索’。”
司机沉默了片刻,最终熄了火,无奈地说:“行,听你的。我就在岔道口等着。”
山顶之上,岩温稳稳地举着望远镜,镜头里清晰映出运料车的车号。“d8102,运轨料,从密支那来。”他对着对讲机迅速报出坐标,“位置K84 + 300,速度20km\/h,正向封锁区移动!”
老周在调度室里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命令道:“岩温!通知两端防护员!放响墩!让他们确认所有警示牌子都摆放到位!”
“收到!”岩温扯着嗓子大喊,声音在山间回荡,“阿强!小杨!在K84 + 200和K84 + 400放响墩!检查牌子!”
“哐当——哐当——”两声沉闷的巨响,响墩在雨中轰然炸开,惊得山雀扑棱棱乱飞。运料车司机急忙猛踩刹车,车轮与铁轨剧烈摩擦,瞬间擦出串串火星。阿强迅速冲上前去,举着红灯拦在车前,严肃地说:“师傅!封锁区不能进!前面在修跨境铁路!”
玛依身着反光背心,正在逐个仔细检查防护装备,包括每一块牌子。她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阿林的响墩数量——10个(标准)”“阿强的对讲机电量——90%(需充电)”“小杨的旗子尺寸——符合Gb标准”,还详细记录着每个牌子的状况。
“玛依姐!”小陶举着一个塑料盒,匆匆跑过来,“我在工具箱里捡到这个,这是什么呀?”
玛依微笑着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是半块巧克力。“准是哪个工人藏在这儿的。”她笑着把巧克力重新塞回工具箱,“咱们安全员的工作,既要善于‘挑刺’,也要懂得‘兜底’。你看这巧克力——甜,但不能多吃;防护体系——严,但也不能缺少人情味儿。对了,这些防护牌子也要定期检查,确保字迹清晰、没有损坏。”
说罢,她转身检查阿林的信号旗,指尖轻轻划过旗面的针脚,说道:“这旗子是玛玛依绣的,她说‘红色最显眼,金线最结实’。”她轻轻扯了扯旗绳,“绳结要打‘双套结’,这样受力才均匀——阿林,你这结有点松,重新打一下。还有,旁边那个‘注意了望’的牌子有点歪了,扶正一下。”
阿林挠了挠头,重新系了个结,扶正牌子,说道:“玛依姐,您比师父还严格呢。”
玛依微微一笑,说道:“师父说过,防护员的‘严’,其实是对生命的‘爱’。每一面旗子、每一块牌子,都承载着安全的使命。”
不知何时,雨悄然停歇。d327次列车鸣着笛,缓缓驶过封锁区,车头那鲜艳的华国结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耀眼的红色光芒。扎伊静静地站在路堤上,看着两端防护员有条不紊地收起警示带,中间联络员缓缓放下望远镜,驻站联络员在调度表上认真地画下最后一个勾。那些插在路边的牌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原来这就是防护啊。”小透明的声音从镜头里传来,“不是一个人站着,是一群人织网,还有这些牌子,都是这张大网的重要丝线。”
老觉长老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手里攥着根竹片:“当年修滇缅铁路,我们靠人喊、靠眼看;现在有设备、有制度,但最金贵的,是这些年轻人的责任心,还有对每一个防护细节的重视,包括这些牌子。”
玛依走过来,把响墩铁盒递给扎伊:“阿婆说,防护体系不是铁打的,是人心垒的,每一块牌子也是人心的体现。”她指了指远处正在清理现场的工人,“你看,阿强帮小杨系安全绳,岩温教实习生认响墩,大家一起维护这些牌子,这就是最好的防护网。”
扎伊摸着银镯,忽然明白:所谓防护,不过是无数双手的交叠——驻站联络员的信息、现场防护员的坚守、两端防护员的担当、中间联络员的传递、安全员的监督,还有老一辈的经验、年轻人的热血,以及对每一块防护牌子的认真对待,共同织就的,一张守护生命的网。
山风掠过,传来列车的汽笛。那声音里,有钢铁的轰鸣,有人心的温度,还有中缅两国人民用责任与信任,共同书写的——钢铁长龙的平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