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汉纪八 孝景皇帝皇帝下(1 / 1)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855 字 16小时前

汉景帝前三年:风云变幻的西汉局势

从丁亥年(公元前154年)到庚子年,共十四年。

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

冬天十月,梁王来京城朝见景帝。当时景帝还没册立太子,和梁王一起宴饮时,景帝很随意地说:“我百年之后,皇位就传给你。”梁王连忙推辞,虽然知道景帝这话不一定是真心的,但心里还是挺高兴,太后听了也很开心。詹事窦婴端起一杯酒,上前对景帝说:“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皇位应该父子相传,这是汉朝定下的规矩,陛下怎么能传给梁王呢!”太后因此就讨厌窦婴。窦婴借口生病辞去官职,太后把窦婴的名字从出入宫门的名籍上除掉,不允许他入朝朝见。梁王从此就更加骄纵了。

春天一月乙巳日,景帝大赦天下。

西方出现了彗星。

洛阳的东宫发生火灾。

当初,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吴王的太子进京朝见,得以陪伴皇太子喝酒、下棋。吴王太子下棋时争抢棋路,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砸向吴王太子,把他砸死了。朝廷派人把吴王太子的灵柩送回吴国安葬,到了吴国,吴王生气地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同宗,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安葬!”又把灵柩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渐不遵守诸侯对朝廷应有的礼节,称病不去朝见皇帝。京城这边知道他是因为儿子的缘故,就把吴国的使者抓起来审问;吴王害怕了,这才开始有了谋反的念头。后来吴王派使者来京城进行秋季朝请,汉文帝又询问吴王的病情,使者回答说:“吴王其实没病,只是朝廷接连抓了好几批吴国的使者审问,吴王害怕,所以才称病。俗话说,看得太透彻,连深潭里的鱼都能看见,这可不是好事,希望陛下能放下吴王以前的过错,和他重新开始。”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的使者,让他们回去,还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说吴王年老,可以不用来朝见。吴王被赦免了罪过,谋反的心思也稍微淡了些。然而在他的封国里,因为有铜山和海盐,百姓都不用交赋税;百姓要是去服兵役,就按照公平的价格支付报酬;逢年过节,吴王还会慰问有才能的人,赏赐乡里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要是来抓逃亡到吴国的人,吴王就公然禁止,不把人交出去。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书说吴王的过错,认为应该削减他的封地;汉文帝为人宽厚,不忍心处罚吴王,因此吴王越来越骄横。等到景帝即位,晁错劝说景帝:“当年高帝刚刚平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也都年幼,所以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王,齐国七十多座城,楚国四十多座城,吴国五十多座城,这三个诸侯王就占了天下一半的土地。现在吴王以前因为太子的事和朝廷有矛盾,假装生病不来朝见,按照古代的法律,应当处死。文帝不忍心,还赐给他几案和手杖,这是多么深厚的恩德啊,他本该改过自新,可他反而更加骄横,在山上铸钱,煮海水制盐,还招揽天下逃亡的人,谋划着造反。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他会造反;不削减,他也会造反。削减的话,他造反会快些,但造成的灾祸小;不削减,他造反会晚些,但灾祸更大。”景帝让公卿、列侯、宗室一起商议,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只有窦婴和晁错争论,从此窦婴和晁错之间就有了矛盾。楚王刘戊来朝见的时候,晁错趁机说:“刘戊去年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丧的房子里与人通奸,请陛下处死他。”景帝下诏赦免了刘戊的死罪,但削减了他的东海郡。前年,赵王犯了罪,朝廷削减了他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为卖爵位的事有不法行为,被削减了六个县。

朝廷大臣正在商议削减吴国的封地。吴王害怕封地被不停地削减,就开始谋划着起兵造反。他觉得诸侯中没有能一起商量大事的人,听说胶西王勇猛,喜欢军事,诸侯们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劝说胶西王:“现在皇上任用奸臣,听信谗言,不断削减诸侯的封地,处罚也越来越严厉。俗话说:‘舔糠的时候,最后就会吃到米。’吴国和胶西国,都是有名的诸侯国,一旦被盯上,就没法安稳了。吴王身体不好,二十多年没能进京朝见,一直担心被皇上怀疑,却又没办法说清楚,整天小心谨慎,还是怕皇上不放过他。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位的事受了处罚,可诸侯被削减封地,这罪名不应该这么重啊,恐怕以后就不只是削减封地这么简单了。”胶西王说:“确实有这回事,你说该怎么办呢?”应高说:“吴王觉得和大王您面临同样的忧虑,想趁着现在这个时机,遵循天理,不惜牺牲自己,为天下消除祸患,您觉得这样行得通吗?”胶西王惊讶地说:“我哪敢这么做呀!皇上就算逼迫得紧,大不了一死,怎么能造反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夺诸侯的封地,朝廷上下都痛恨他,诸侯们都有背叛朝廷的想法,这是人心所向啊。现在彗星出现,蝗虫成灾,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圣人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时候兴起的。吴王对内以诛杀晁错为借口,对外追随大王您,纵横天下,所到之处,敌人都会投降,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要是答应合作,吴王就率领楚王夺取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抵挡朝廷的军队,安排好驻扎的地方,等着大王您。大王要是能来,那天下就可以平定,我们两位君主平分天下,这不挺好的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向吴王汇报,吴王还是担心胶西王不坚定,就亲自去胶西国,当面和胶西王约定。胶西国的大臣们有的听说了胶西王的谋反计划,劝谏说:“诸侯的土地加起来还不到汉朝的十分之二,造反会让太后担忧,这可不是好主意。现在侍奉一个皇帝都不容易,就算造反成功了,两个君主争夺天下,麻烦事儿会更多。”胶西王不听,就派使者去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他们都答应了。

当初,楚元王喜欢读书,和鲁申公、穆生、白生一起跟着浮丘伯学习《诗经》。等到楚元王做了楚王,就任命这三人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摆酒席,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酒。等到楚元王的儿子夷王、孙子刘戊即位后,一开始也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后来就忘了。穆生退席后说:“该走啦!甜酒不准备了,说明楚王对我们的敬意已经懈怠了。再不走,楚人就要在集市上给我戴刑具了。”于是就称病卧床不起。申公和白生强行把他拉起来,说:“难道你就不念先王的恩德了吗?现在楚王只是一时疏忽,没注意这点小礼节,不至于这样吧!”穆生说:“《易经》里说:‘能洞察事情的细微变化,就如同神明啊!细微的变化,是事情发展的征兆,吉凶祸福都能预先看出来。君子看到细微的变化就会采取行动,不会等到一天过完。’先王之所以以礼对待我们三人,是因为看重我们所秉持的道义。现在楚王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道义。和忘记道义的人,怎么能长久相处呢,这可不是为了那点小小的礼节!”于是就称病离开了。申公和白生则留了下来。楚王刘戊逐渐变得荒淫残暴,太傅韦孟写诗劝谏他,他不听,韦孟也离开了,去了邹地。刘戊因为被削减封地的事,就和吴王勾结起来,谋划造反。申公和白生劝谏刘戊,刘戊却把他们当成犯人,让他们穿上红褐色的囚衣,在集市上舂米。休侯刘富派人劝谏刘戊,刘戊说:“叔父要是不支持我,我起兵后,先收拾叔父!”休侯害怕了,就和母亲太夫人逃到京城。

等到朝廷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诏书送到,吴王就率先起兵,杀掉了汉朝在吴国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等诸侯国也都造反了。楚国的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劝谏楚王刘戊,刘戊杀了他们。赵国的丞相建德、内史王悍劝谏赵王刘遂,刘遂把他们烧死了。齐王后悔了,违背约定,据城坚守。济北王的城墙坏了还没修好,他的郎中令劫持了他,济北王没办法发兵。胶西王和胶东王成为造反的首领,和菑川、济南一起攻打齐国,包围了临淄。赵王刘遂发兵驻守在赵国西部边境,想等吴、楚的军队一起前进,还派使者到北方联合匈奴一起出兵。

评论

汉景帝前三年,西汉局势可谓波谲云诡,各种矛盾交织,为“七国之乱”的爆发埋下伏笔,对西汉王朝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皇室内部关系看,景帝一句随意的传位之言,引发了诸多波澜。太后和梁王的态度,以及窦婴的直言反对,凸显出皇位传承问题在皇室中所引发的复杂矛盾。这不仅反映出当时皇位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性,也揭示了皇室成员对权力的觊觎与争夺,这种内部矛盾为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埋下了种子。

在诸侯与中央的关系方面,吴王因太子之死与朝廷结怨,逐渐骄纵,加之朝廷长期的宽容,使得吴王势力不断膨胀。晁错敏锐地察觉到吴王的威胁,力主削藩,这一主张虽具有前瞻性,却直接引发了吴王的谋反。同时,胶西王等诸侯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纷纷响应吴王,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叛力量。这表明地方诸侯势力经过长期发展,已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而各诸侯国国内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楚国,从楚元王礼贤下士到刘戊的荒淫残暴,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致使内部矛盾激化,一些大臣因劝谏不成或离开或受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诸侯国治理不善,为参与叛乱埋下隐患。

这一时期,西汉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节点。地方诸侯势力的膨胀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亟待解决,而景帝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七国之乱”的爆发,既是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也成为西汉王朝政治格局调整的重要契机。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成为摆在景帝面前的重大课题,也对后世王朝的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