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汉纪八 孝景皇帝皇帝下(1 / 1)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2089 字 12小时前

七国之乱的风云战事与朝堂博弈

吴王把国内的士兵都动员起来,向全国下令说:“我今年六十二岁了,要亲自挂帅出征;我小儿子才十四岁,也会冲在士兵们前面。各位年纪跟我一样大,或者跟我小儿子一般小的,都得出发。”这样一共集结了二十多万人。吴王还向南联络闽越和东越,闽越和东越也派兵响应。吴王在广陵起兵,向西渡过淮河,和楚军会合,然后派使者给各诸侯送信,列举晁错的罪状,打算联合各路诸侯一起杀掉晁错。吴、楚联军一起攻打梁国,攻破了棘壁,杀了好几万人。他们乘胜前进,士气高昂得很。梁孝王派将军迎击,结果梁军的两支队伍都被打败,士兵们纷纷往回逃。梁孝王只能据守睢阳城。

当初,汉文帝快不行的时候,告诫太子说:“要是国家有紧急情况,周亚夫那可是真正能担当领军重任的人。”等七国反叛的消息传来,景帝就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去攻打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又把窦婴召回来,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驻扎在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方向的军队。

当初,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条,这可把诸侯们给惹毛了,吵吵嚷嚷的。晁错的父亲听说后,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执掌政务,削减诸侯的封地,搞得人家骨肉分离,好多人都在抱怨你,你这是图啥呢?”晁错说:“必须得这样啊。不这么做,天子的威严树立不起来,国家也不安稳。”他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稳了,可咱晁家就危险啦,我走了,离开你回老家去!”于是就喝药自杀了,还说:“我不忍心看到大祸临头!”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就以诛杀晁错为名一起造反了。

景帝找晁错商量出兵的事儿,晁错居然想让景帝亲自带兵,自己留在京城守着;还说:“徐州、僮县附近那些吴国还没攻下的地方,可以送给吴国。”晁错一直和吴国的国相袁盎关系不好,只要晁错在场,袁盎就躲开;袁盎在场,晁错也躲开,两人从来没在一个屋里说过话。晁错当上御史大夫后,就派官吏去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儿,袁盎因此获罪,后来景帝下诏赦免,把他贬为平民。吴、楚反叛后,晁错对丞相府的属官说:“袁盎收了吴王好多钱,一直替他隐瞒,说他不会造反,现在果然反了,我想奏请皇上治袁盎的罪,他肯定知道吴王的谋反计划。”属官说:“这事儿在叛乱没发生前处理,还能断绝后患,现在叛军都往西打过来了,再治他的罪有啥用呢!而且袁盎应该不会参与谋反计划。”晁错犹豫不决。有人把这事儿告诉了袁盎,袁盎害怕了,连夜去见窦婴,跟他说吴王造反的原因,希望能面见景帝,亲口说明情况。窦婴进宫向景帝报告,景帝就召见了袁盎。袁盎进宫的时候,景帝正和晁错商量调兵运粮的事儿呢。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造反了,你觉得该咋办?”袁盎回答说:“这事儿没啥可担心的!”景帝说:“吴王靠着山里铸钱,海边煮盐,招揽天下豪杰,准备了这么久才起事,要是没十足的把握,他能反吗?你为啥说他成不了事儿呢?”袁盎回答说:“吴王是有铜盐这些好处,可他哪能招揽到豪杰呢!要是他真能得到豪杰相助,那些人也会辅佐他守道义,不会造反了。吴王招揽的都是些无赖子弟、逃亡的人,还有铸钱的奸商,所以才一起被诱惑着作乱。”晁错也说:“袁盎这主意不错。”景帝问:“那该怎么办呢?”袁盎说:“请陛下让左右的人回避。”景帝让其他人退下,就剩晁错还在。袁盎又说:“我要说的事儿,臣子不能听。”景帝只好让晁错也回避。晁错赶紧躲到东厢房,心里那叫一个气。景帝最后还是问袁盎,袁盎说:“吴、楚送来的信里说,高皇帝分封子弟,各有封地,现在奸臣晁错擅自处罚诸侯,削减他们的土地,所以才造反,他们想西进杀掉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就罢兵。现在的办法只有杀掉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等七国,恢复他们的封地,这样不用打仗,叛军就能退兵。”景帝沉默了好一会儿,说:“就怕事情没这么简单啊。但为了天下,我也不在乎牺牲一个人。”袁盎说:“我就想出这个主意,还请陛下仔细考虑!”于是景帝任命袁盎为太常,让他秘密准备出发。十几天后,景帝让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弹劾晁错,说:“晁错不尊陛下的德信,离间群臣和百姓关系,还想把城邑送给吴国,没有臣子应有的礼数,大逆不道。晁错应当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都要公开处死。”景帝批复:“可以。”晁错还啥都不知道呢。壬子日,景帝派中尉去召晁错,骗他上车,拉到集市,晁错穿着上朝的衣服就在东市被斩了。景帝随后派袁盎和吴王弟弟的儿子宗正德侯刘通出使吴国。

谒者仆射邓公当时担任校尉,上书谈论军事,见到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军中过来,听说晁错死了,吴、楚退兵了吗?”邓公说:“吴王想造反都想了几十年了,这次因为被削减封地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造反,其实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晁错身上。我还担心天下的有识之士以后都不敢说话了。”景帝问:“为啥这么说?”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势力太大,不好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是对国家长远有利的事儿。可计划刚实行,他就被杀了,这对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对外给诸侯报了仇,我觉得陛下这么做不合适。”景帝长叹一声说:“你说得对,我也后悔啊!”

袁盎和刘通到了吴国,吴、楚的军队已经在攻打梁国的营垒了。刘通因为是吴王的亲属,先去见吴王,传达景帝的诏令,让吴王跪拜接受。吴王听说袁盎来了,知道他是来劝说的,笑着回答说:“我已经是东帝了,还拜谁呀!”他不肯见袁盎,把袁盎留在军中,想胁迫他当将领,袁盎不肯,吴王就派人把他围住,还想杀了他。袁盎找机会逃脱,回去向景帝报告。

太尉周亚夫对景帝说:“楚军剽悍轻捷,正面交锋很难取胜,我想把梁国先放一放,不去救,切断叛军的粮道,这样就能制服他们。”景帝同意了。周亚夫乘坐六辆驿站的马车,准备到荥阳会合各路军队。走到霸上的时候,赵涉拦住周亚夫劝说道:“吴王一直很富有,招揽敢死之士好多年了。他知道将军您要出兵,肯定会在殽山、渑池这些险要狭窄的地方设下伏兵。军事行动讲究隐秘,将军您为啥不往右走,经过蓝田,出武关,到洛阳呢?这样顶多比原定路线晚一两天,但能直接进入武库,然后敲起战鼓。诸侯们听到消息,还以为将军您是从天而降呢。”周亚夫按他说的做了,到了洛阳,高兴地说:“七国造反,我坐着驿站马车到这儿,没想到能安全到达。现在我占据荥阳,荥阳以东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他派人去殽山、渑池一带搜索,果然发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周亚夫请赵涉担任护军。

周亚夫率领军队向东北进发,到了昌邑。吴国攻打梁国打得很猛,梁国多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都不答应。梁国又派使者向景帝告状。景帝派人命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还是不执行诏令,坚守营垒,就是不出去迎战;却派弓高侯等人率领轻骑兵从淮泗口出发,绕到吴、楚军队后面,切断他们的运粮通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和楚国丞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张羽作战勇猛,韩安国沉稳持重,这才稍微挫败了吴军。吴军想往西进军,梁国坚守城池,他们不敢往西,就冲向周亚夫的军营,到了下邑,想和周亚夫交战。周亚夫坚守营垒,就是不跟他们打。吴军粮食吃完了,士兵们饿得不行,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来。周亚夫军营中夜里突然有人受惊,士兵们互相攻击,混乱一直蔓延到主帅营帐前,周亚夫却稳稳地躺着,就是不起来,过了一会儿,军营又安定下来。吴军假装攻打营垒东南方,周亚夫却派人防备西北方,结果吴军的精兵果然冲向西北,但攻不进去。吴、楚的士兵好多都饿死或者叛逃了,于是只好退兵。二月,周亚夫派出精兵追击,把叛军打得大败。吴王刘濞扔下军队,带着几千名壮士趁夜逃跑;楚王刘戊自杀。

吴王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吴国大臣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咱们把军队都集中起来往西进攻,没有别的出奇的路线,很难立下大功。我希望能带领五万人,沿着长江、淮河逆流而上,占领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和大王会合,这也算是一条奇计啊。”吴王太子劝谏说:“父王是以造反为名起兵,这军队可不能随便交给别人,万一别人也背叛您,怎么办呢?而且单独带领一支军队行动,会有很多麻烦,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吴王就没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吴国的年轻将领桓将军劝吴王说:“我们吴国步兵多,步兵在险要地形作战有利;汉朝车骑多,车骑在平地作战有利。希望大王经过的城池不要去攻打,直接往西,迅速占领洛阳的武器库,取用敖仓的粮食,凭借山河的险要地势来号令诸侯,就算不进入函谷关,天下也基本平定了。要是大王慢慢走,停下来攻打沿途的城邑,等汉军的车骑一到,冲进梁国、楚国的郊野,那可就坏事了。”吴王征求各位老将的意见,老将们说:“这年轻人,冲锋陷阵还行,哪懂得什么大谋略!”于是吴王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策。

评论

这段历史详细展现了七国之乱期间的紧张局势与各方博弈,其蕴含的诸多因素对西汉王朝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叛乱一方来看,吴王的动员与决策充分显示出其野心勃勃,但在战略规划上却存在诸多失误。他拒绝田禄伯的分兵奇计以及桓将军直取洛阳的建议,反映出其在军事决策上过于保守,未能充分发挥叛军优势,错失可能的胜机。这也表明在重大决策中,若不能兼听则明,仅凭主观判断,极有可能陷入困境。

而西汉朝廷这边,朝堂上围绕着平叛策略和晁错的去留展开了激烈博弈。景帝与晁错商讨军事时,晁错提出的一些建议,如让景帝亲征、割地予吴等,显得不够成熟,反映出他虽有削藩的决心,却在应对叛乱的实际策略上有所欠缺。袁盎则以诛杀晁错来平息叛乱的提议,虽看似解决燃眉之急,实则短视。这一决策不仅牺牲了晁错,更寒了忠臣之心,充分暴露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周亚夫的军事策略无疑是平叛的关键因素。他准确判断楚军特点,采用以梁国为诱饵、断绝叛军粮道的战术,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执行过程中,他坚决不救梁国,顶住各方压力,体现出其坚定的战略定力。赵涉的建议则为周亚夫的军事行动增添了一份智谋,通过改变行军路线成功避开伏兵,占据有利地形,为平叛奠定基础。

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总爆发,这场战乱深刻影响了西汉的政治格局。它让西汉朝廷认识到地方诸侯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巨大威胁,促使朝廷后续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重塑政治秩序。同时,这段历史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与军事经验教训,在决策、用人、战略规划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