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1 / 1)

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

春天二月,冯奉世回到京城,改任左将军,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三月,汉元帝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夏天四月癸未日,平昌考侯王接去世。秋天七月壬戌日,任命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冬天十一月己丑日,发生地震,还下了雨。

恢复盐铁官的设置;设立博士弟子名额一千人。这是因为朝廷财政用度不足,很多百姓都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待遇,导致无法供给朝廷内外的徭役需求。

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

春天二月,大赦天下。

三月,汉元帝前往雍城,祭祀五畤。

夏天六月甲戌日,汉宣帝陵园的东阙发生火灾。

戊寅日是月末,出现日食。汉元帝于是召集之前说日食变异是因为周堪、张猛的人进行责问,这些人都叩头谢罪。汉元帝因此下诏称赞周堪的优点,征召他到自己所在的地方,任命他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兼管尚书事务;张猛再次担任太中大夫、给事中。中书令石显掌管尚书事务,尚书的五名官员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少能见到皇帝,常常要通过石显奏报事情,事情也都由石显说了算。恰逢周堪生病不能说话,最终去世。石显诬陷张猛,致使张猛在公车署自杀。

当初,贡禹上奏说:“汉惠帝、汉景帝的宗庙,按照亲尽的原则都应该毁掉,还有各郡国的宗庙不符合古代礼制,应该加以整顿确定。”汉元帝认可他的建议。秋天七月戊子日,撤销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的陵园,都不再进行祭祀,只裁减设置一些官吏士卒守护。冬天十月乙丑日,撤销各郡国的祖宗庙。

各个皇陵分别归三辅管辖。把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作为汉元帝自己的初陵。汉元帝下诏,初陵不要设置县邑,也不要迁徙郡国的百姓。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春天正月,汉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泰畤。三月,前往河东,祭祀后土。

秋天,颍川发生水灾,淹死了一些百姓。

冬天,汉元帝到长杨射熊馆,进行大规模打猎活动。

十二月乙酉日,按照韦玄成等人的建议,毁掉太上皇、汉惠帝的寝庙园。

汉元帝喜好儒术和文辞,对汉宣帝时期的政策有较大改动。向皇帝上书言事的人大多能得到召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意见符合皇帝心意。此外,傅昭仪和她的儿子济阳王刘康深受汉元帝宠爱,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疏说:“我听说国家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审慎地考虑用心之处。接受天命的开国君主,致力于开创基业、传承国统,使之无穷无尽;继位的君主,心里应想着继承和宣扬先王的德行,并光大他们的功绩。从前周成王继位后,思考着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来修养自己的品德,把美好的功业都归到两位先王身上,而不敢独占美名,因此上天享用他的祭祀,鬼神也保佑他。陛下圣德如天覆盖万物,像爱护子女一样关爱天下百姓,然而阴阳尚未调和,奸邪尚未禁止,大概是因为议论政事的人没有大力宣扬先帝的伟大功绩,反而争着说以前的制度不可用,一定要变更,而变更的内容有的不可行又再改回来,因此群臣相互指责,官吏和百姓都无所适从。我私下里为国家放弃已经成功的事业,却白白陷入这种混乱局面而感到遗憾!希望陛下全面审视国家大业,留意遵循先帝制度、弘扬先帝功绩,以此来稳定群臣之心。《大雅》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努力修养你的品德。’这是最高道德的根本。《传》说:‘审明好恶,修养情性,那么王道就完备了。’修养情性的方法,一定要审视自己的长处并强化自己的短处,大概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苛察,见闻浅陋的人要警惕被蒙蔽,勇猛刚强的人要警惕过于暴躁,仁爱温良的人要警惕优柔寡断,沉着冷静的人要警惕错失时机,胸怀宽广的人要警惕疏忽遗忘。一定要审视自己应当警惕的地方,用义来加以匡正,这样中和的教化就会相应显现,奸巧虚伪的人就不敢结党营私谋求晋升。希望陛下能引以为戒,这是尊崇圣德的方法!

“我又听说家庭关系处理好了,天下的治理就能得当,所以《诗经》以《国风》开篇,《礼记》以冠礼、婚礼为根本。以《国风》开篇,是推原人的情性来明确人伦关系;以冠礼、婚礼为根本,是端正基础以防患于未然。所以圣明的君主一定要慎重处理妃嫔皇后之间的关系,区别嫡子与庶子的地位,这是礼在内部的体现。地位低的不超越地位高的,新的不排在旧的前面,这样来统御人情、调理阴气;尊重嫡子而使庶子地位卑下,嫡子在阼阶举行冠礼,用醴酒来行礼,其他儿子不能参与,这是为了尊重正统、明确嫌疑。这并非只是虚增礼仪形式,而是内心对他们有区别对待,所以礼能探究内心的情感并表现在外。圣人的一举一动、日常起居所亲近的人、事物都能井然有序,那么天下人就会自我修养,百姓也会顺从教化。如果应当亲近的人反而疏远,应当尊贵的人反而卑下,那么奸佞取巧的人就会趁机行动,扰乱国家。所以圣人谨慎地防范事情的开端,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加以禁止,不因为个人私情而损害公义。《传》说:‘端正家庭,天下就能安定了!’”

当初,汉武帝堵塞了黄河的决口宣房后,后来黄河又在馆陶向北决口,形成屯氏河,向东北流入大海,河面宽度和深度与黄河相同,所以就顺其自然,没有筑堤堵塞。这一年,黄河在清河灵鸣犊口决口,屯氏河因此断流。

评论

汉元帝永光三年至五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水利等多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显着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反映出王朝在这一时期面临的复杂局势与潜在危机。

政治层面,汉元帝对官员的任命与调动频繁,如冯奉世的升迁、许嘉担任大司马等。然而,朝堂内部权力斗争依旧激烈,石显凭借权势掌控尚书事务,打压异己,周堪和张猛虽一度被重新启用,但最终仍遭石显陷害,这不仅体现出石显的专权跋扈,更凸显出汉元帝未能有效制衡权力,导致朝廷政治生态持续恶化,正直之士难以施展抱负,政治决策易受奸佞影响。

经济上,恢复盐铁官与增加博士弟子员,旨在解决财政用度不足与培养人才,但百姓大量复除使得徭役供给困难,反映出国家在经济政策调整时面临的困境与矛盾,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可能存在深层次问题,国家在平衡财政、民生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举步维艰。

文化与礼仪方面,汉元帝遵循贡禹、韦玄成等人的建议,对宗庙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革,撤销多处陵园与郡国宗庙。这一举措虽意在遵循古礼,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冲击了传统的祭祀文化和社会的宗法观念,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汉元帝在文化政策上的摇摆不定,缺乏对文化传承与变革的谨慎考量。

社会层面,匡衡的上疏揭示出当时社会存在诸多问题。汉元帝对儒术和文辞的喜好引发政策频繁变动,致使群臣和百姓无所适从,社会秩序出现混乱迹象。此外,宫廷内部的宠爱失衡,傅昭仪及其子刘康备受宠爱,远超皇后和太子,这可能引发宫廷内部的矛盾斗争,影响政权的稳定传承,也为后续的政治动荡埋下隐患。

水利方面,黄河的决口与屯氏河的断流,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严重的水灾,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反映出当时水利设施的维护和治理存在不足,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这对以农业为基础的西汉王朝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总体而言,永光年间的西汉王朝看似在进行各种改革与调整,但实则在诸多方面陷入困境。汉元帝的决策未能有效解决王朝面临的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部矛盾与社会混乱。这些问题相互交织,逐渐侵蚀着西汉王朝的根基,使其在衰落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也为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教训。